中医角度上认识胃脘疾病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刘红林
[导读] 胃脘,是中医中对于胃体的说法,分为上脘、中脘、下脘。
        刘红林
        四川省西充县古楼镇卫生院,637200        
        胃脘,是中医中对于胃体的说法,分为上脘、中脘、下脘。胃脘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在临床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类的疾病被认为是胃脘类疾病。常见的胃脘疾病有急、慢性胃炎,胃癌,胃痉挛等疾病。胃脘疾病的种类有很多,采用中医的方式,结合中药方法治疗胃脘部病证,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把握疾病的治疗。
一、胃脘疾病的症状
        判断胃脘疾病,主要通过胃脘疾病的一些临床表征,通过辨寒热、虚实以及气血,判断胃脘疾病的种类。寒邪犯胃指寒气在胃部凝聚,胃部出现寒冷疼痛的症状,但疼痛遇到温性疗法疼痛减轻,遇到寒气疼痛加剧的症状;肝滞犯胃指的是肝气瘀滞影响胃,肝气瘀滞而胃气也不得宣降,从而出现胁肋疼痛、胃胀痛、嗳气等症状;血瘀胃痛胃脘类疾病指的是胃部有瘀血积累聚集而导致的疼痛,血瘀胃痛的症状的疼痛感是针刺的感觉,疼痛的位置固定,拒按,按到疼痛位置疼痛感更加强烈,疼痛时间更长;湿热中阻导致的胃脘类疾病,指的是湿邪、热邪侵犯人体所导致的,病程来得急迫同时胃脘部位有灼热的感觉,口干口苦,但是口干又不想喝水。简单地说,胃脘部出现问题大多属于胃脘疾病,但因为发病原因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差异。
二、胃脘疾病的原因
        胃脘类疾病的病因很多,比如气滞、寒凝、血瘀、湿热等多种原因。胃脘疾病刚刚发展时大多属于实证,表现为寒凝、积食以及气机不畅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寒邪时间长了就会发展成热证,或者食积的时间长之后,就会发现湿热的症结,气郁的时间久就会形成热结的症候,气滞就会导致气血瘀滞,寒热互结就会发展成为复杂难解的疾病。

疾病发生时间长了,实证就会发展成为虚证,然后发展成为阳虚、阴虚的症状,或者转为体虚劳累不解的综合病患。胃脘疾病甚至会发展成为气滞血瘀、血瘀气滞化解不开就会生成痰,痰瘀互结,就会积累成为严重的病患;有的或许因为血热妄行,长久瘀滞就会伤害身体的经络,胃脘虚弱,脾不固血就会出现吐血、便血等等更为严重的症状。而且胃脘疾病难以康复,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都会成为胃脘疾病发病的直接原因,脏腑的综合作用也会成为胃脘疾病的间接原因。
三、胃脘疾病的治疗
        胃脘疾病的治疗,治病的基本原则遵循理气和胃止痛,“通则不痛”,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需要疏通不通畅的气机、气血,从而止痛治疗胃脘疾病。实证的胃脘疾病,治疗原则是祛邪为先,根据寒凝血瘀、食积、气滞不畅、热气郁结、湿热的不同致病原因,分别采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的方法治疗疾病;虚证的胃脘疾病,治病的原则是“扶正”,虚寒或者阴虚的胃脘疾病,需要采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的方法。治疗寒邪犯胃时通过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方法治疗,需要通过服用中药,艾灸治疗胃脘中部、足三里;治疗肝气瘀滞犯胃时。需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最重要的是不要情志紧张,防止肝气瘀滞;治疗血瘀胃痛时,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化瘀通络、理气和胃,通过服用中药,针灸法针刺内关、中脘以及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湿热中阻而导致的胃脘疼痛,治疗时需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中药治疗同时针灸内关、中脘以及足三里等穴位。
        常见疾病胃痉挛,临床的基本表现是胃痉挛的时候上腹痛疼剧烈,同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吞酸的症状。西医的一般治疗大多采用如阿托品等解除痉挛的药物,胃痉挛可以归属于典型的中医学的“胃脘痛”;胃痉挛的发生的原因是饮食在胃肠中积滞、寒气郁结。发病部位在胃和肠,属于一种实或虚实夹杂的症候表现。患者如果胃部保养不当有隐患,体弱体虚,又有饮食不干净、暴饮暴食的不来那个生活习惯就会发生这种疾病。治疗胃痉挛中医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待症状出现好转,结合中药调理,疾病得以恢复。
结论:总而言之,胃脘疾病直接症状表现在胃脘部,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病程较长,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灸治疗结合中药调理,副作用小,是治疗胃脘疾病的良好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