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 康复情况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   作者:金文仙
[导读] 目的:判断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者行急诊护理的效果。
        金文仙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西区医院急诊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判断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者行急诊护理的效果。方法:确定研究内容后,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实施,此期间收治的心脏骤停者随机筛选84例,依据掷骰子结果分组,在护理组、普通组内,均有42例样本,急诊护理干预在前组使用,普通护理在后组使用,除观察康复情况,也需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比普通组,生命体征在护理组优,治疗时间在护理组短,P<0.05。经不良反应检验后,所得数据在普通组(23.81%)比护理组(7.14%)高,P<0.05。结论:急诊护理实施,可维持体征稳定,也能减少不良反应,可保持心脏功能良好恢复。
        【关键词】心脏骤停;不良反应;康复情况;急诊护理
        心脏突然丧失射血功能,经检查,观察不到心音,此类急症,被称为心脏骤停,常在心室纤维颤动后出现。心肺复苏的迅速实施,为恢复心脏跳动的主要途径,能维持体征稳定性[1]。但心肺复苏后,仍有生命风险,有较多潜在心脏损伤未被发现。急诊护理,不局限于急救措施的护理,也重视康复护理。在体征恢复后,坚持急诊护理,可行心脏功能密切观察,利于维持心肺复苏安全性[2]。对此,有84例心脏骤停者被随机纳入研究,旨在判断急诊护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确定研究内容后,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实施,此期间收治的心脏骤停者随机筛选84例,依据掷骰子结果分组。护理组:42例,入院时间2-14h,均值(8.40±1.72)h;有19例女性样本,有23例男性样本;年龄分布21-70岁,均值(40.68±2.95)岁。普通组:42例,入院时间3-15h,均值(9.12±1.49)h;有20例女性样本,有22例男性样本;年龄分布20-71岁,均值(41.35±2.08)岁。组间无差异,P>0.05。
1.2方法
        护理组:措施为急诊护理,(1)心电监测:心肺复苏后,仍有病情波动,经心电图监测,可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变化。(2)气道护理:经机械辅助,维持护理,湿化氧气后吸入,能提高气道湿润程度,可拍击背部,或借助机械,排除肺部积聚的痰液,保持气道顺畅。(3)低温护理:若有亚低温情况,可提高温度,增加棉被,后行复温治疗,若有高烧情况,用凉水浸湿毛巾,在头部湿敷,降低氧气代谢,使患者能得到良好脑部复苏。(4)感染护理:经湿毛巾行皮肤清洁,经漱口水轻口腔清洁,定时翻身,可保护皮肤、口腔,也能维持肺部通畅,防止感染事件。(5)健康宣教:向家属讲解心肺复苏情况,阐述患者病情,减少探视,使心脏骤停者能保持休息。
        普通组:措施为普通护理,完成心肺复苏后,行心电监测,遵医嘱行心脏保护用药即可。
1.3观察指标
        康复情况,此内容需测定血压、心率,也需记录整理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
        不良反应,对心脏骤停者治疗后,所产生的症状有压疮、感染、记忆减退等。
1.4统计学计算
        P<0.05,在护理康复中有统计学意义,SPSS24.0中,康复指标行t检验,不良反应指标行X2检验。
2.结果
2.1康复情况
        对比普通组,生命体征在护理组优,治疗时间在护理组短,P<0.05。

2.2不良反应
        经不良反应检验后,所得数据在普通组(23.81%)比护理组(7.14%)高,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于老年人常见,而极大压力下,有诸多年轻人会发病。心脏射血功能停止后,若未得到治疗,脑细胞耗氧量会增加,会迅速昏迷。心肺复苏,确定位置后进行按压,可行呼吸、循环恢复,持续性复苏治疗,可使心脏功能得到挽救。但心肺复苏成功后,并不代表患者从生命危险中脱离。普通护理,所达到的效果为心脏功能监测,并不能使预后好转[3]。而急诊护理,也重视心电图监测,对于心脏异常波动可迅速发现,能减少心脏安全事件。气道干燥,常会加重呼吸障碍。经机械辅助操作,维持呼吸,并行氧气湿化,可防止气道过于干燥,而排痰操作,能防止气道被痰液堵塞。高低温,均会增加脑部心脏损伤。在复苏治疗后,若观察到患者有亚低温存在,需增加病房温度,添加棉被,反之有高烧情况,需要进行头部湿敷。此护理措施下,能维持正常脑部氧气代谢,可抑制脑部损伤。心肺复苏后,需保持绝对卧床,以减少心脏损伤,然此期间感染事件频发。对此,要帮助其进行皮肤、口腔清洁,能预防感染。而体位调整,能对肺部感染进行控制,也能防止局部压疮事件。良好休息质量,是患者恢复关键因素,需向家属进行宣教,可减少探视。在各急诊护理操作下,作用不仅体现在心脏功能保护,也能减少不良事件,利于心脏恢复[4]。
        综上,对应急诊护理的实施,可提高体征稳定性,也能让不良事件减少,在良好心脏功能下,使心脏骤停者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1]彭思芸.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96-97.
[2]罗莎莎,王会芳,尹艳君,等. 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165.
[3]玛依努尔·阿布拉,玛依拉·马力克.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及满意度分析[J]. 饮食保健,2020,7(30):202.
[4]孙春玲.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 中外医疗,2020,39(15):151-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