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4期   作者:车久林
[导读] 目的:探究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车久林
        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目的:探究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甄选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72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42)和常规组(n=30),实验组采取采用静脉血的采血方法,常规组的采血方式为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组采血方法的指标。结果:实验组的RBC和HCT数值,以及PLT数值和MCHC数值,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数值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使用血常规进行检测时,静脉血检测的方式接近于参数值,其抽血结果优于末梢抽血的方式,可提升临床血常规的检测时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
        前言:在对患者进行血细胞数量的观察方面,通过仪器的检测,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血液的相关情况实施检查,可对一些疾病进行确诊,对于现今医学的发展,以及科技技术的进步,对于患者血常规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这种检测的数据更为准确[1]。血常规的检查主要包含对红细胞的数量和白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技术,还有血小板等数据进行检测。血常规主要分为三大类系统,具体指的是白细胞系统,以及血小板系统和红细胞系统[2]。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采用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测的区别,分析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甄选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72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42)和常规组(n=30)。常规组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1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8.8)岁。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在1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9.8)岁。两组资料互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血常规检查前一天半夜12点后采取禁食,实施空腹检测。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在血常规检测前禁止剧烈运动,心情放松。
        常规组:①护理人员应准备合适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释液体。检查试管以及连接处接口是否漏气。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左手无名指指端进行按摩,保证局部组织充血,方便抽血。③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采用75%乙醇进行擦拭。④护理人员使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在采血部位使患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绷紧,护理人员使用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刺入指端内侧,其深度保证在2~3mm。⑤用吸管吸血,将吸管深入装有稀释液的试管底部,将吸管内部的血液排出,在试管内将液体摇匀处理。
        实验组:①在采血前护理人员采血准备工作,包括试管、针头等。②请患者握拳,对患者手臂上血管进行观察,选取较为适合的血管进行抽血处理。③选择最佳穿刺部位,进行进针穿刺,在穿刺前对穿刺部位实施消毒处理。④护理人员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处,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保证针头斜面向上,保证与患者肘部成15度左右的角度进针处理。⑤将采血针和试管相连,血流流入试管内,待抽取量满足测量需要时,用消毒棉签压住进针部位,拔出针头。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如红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压积等数值。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血常规测量数值中,实验组的RBC和PLT数值,以及MCHC和HCT的数值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数值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血常规是基本的检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人体内的血细胞的相关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为临床中疾病的诊断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以及对患者血液的情况提供数据。
        在血常规检测中,通常采用两种抽血方式进行抽血,一种是静脉血,一种是末梢血。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由于容易受到局部温度、血管腔狭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中出现沉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计数升高,这样就会使测量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使用末梢采血时,会对患者的末端血管过度进行挤压,导致血小板聚集,影响血小板数量,测量后其血小板数值较低,影响测量结果[3]。静脉抽血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静脉血受人体内外因素干扰小,可充分反映患者全身血液循环状态,检测的重复性较好,因而其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RBC数值,以及PLT数值和MCHC数值等指标,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数值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使用血常规进行检测时,静脉血检测的方式接近于参数值,其抽血结果优于末梢抽血的方式,可提升临床血常规的检测时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建辉. 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8(03):74-75.
[2]陈军华、张小燕、贺秀琴.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J]. 贵州医药, 2020, 44(11):131-132.
[3]陆敏. 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 009(002):P.15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