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样品的采集和阳性结果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4期   作者:王月
[导读] 目的 分析食源性疾病样品的采集和阳性结果探讨。
        王月
        哈尔滨市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 分析食源性疾病样品的采集和阳性结果探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的食源性疾病患者74例,对其进行样本采集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探究。结果 食源性疾病样品阳性46份62.16%;6~8月、9~11月两个时间段食源性病原体阳性率高于3~5月和12~2月;0~10岁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较大P<0.05。结论 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为夏秋两季,主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等,其中主要年龄段则为0~10岁,所以需强化疾病宣传,提升人们健康意识。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阳性;分布特征
        食源性疾病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其中约70%之上主要由病原体所引发。为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种类、流行特征,本控制中心对本地就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微生物检验为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主要依据,不仅可准确判定微生物种类,样品内含量,同时也有临床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近年随着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样品检验方式也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进而为本次研究提供技术支持[1]。本次主要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的74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对于阳性结果进行探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的食源性疾病患者74例,男39例,女35例,患者年龄为0~72岁,平均年龄(41.56±2.16)岁,患者所摄入的食物并无显著腐败或者感染等问题,所有人员均为正常饮食,且在进行本次研究之前也并未服用抗感染药物。
1.2 方法
        由医生对于符合本次收入要求的病例信息进行采集,主要采集内容:基本信息、临床体征和症状、饮食暴露史、初步诊断等基础性信息,医院则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监测信息,由疾控中心对于每天收集信息进行审核上报。
        采集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每天采集3次,约采集样本50g,将其分为2份,1份直接进行病原菌检测,另一份则将其置于-40℃冰箱内保持,将样本送入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检验。
        致病性弧菌筛查时主要使用平板直接分离法;变形杆菌和致病性气单胞菌主要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使用血清分型检测其他细菌。
        提取病毒核酸和荧光PCR,生物安全柜内,选取-40℃冰箱内粪便标本将其置于离心管内,加入5ml生理盐水以及500μL三氯甲烷,使用旋涡混匀直至粪便并无块状,4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使用。依据说明书提取核酸,并将病毒RNA样本至于7500荧光定量PCR仪扩增。
1.3统计学方法
         SPSS23.0软件,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食源性病原体检查状况
        共检测标本74份,其中阳性46份62.16%,在各个类型中:沙门氏菌12例、副溶血性弧菌9例、志贺氏菌14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
2.2 对比各食源性病原体致病时间特征
   分析可知6~8月、9~11月两个季节食源性病原体阳性率高于3~5月和12~2月,数据见表1。
  19(33.92%)    10(17.85%)
2.3 阳性率年龄分布特征
    0~10岁阳性率21例37.50%、11~30岁阳性率8例14.28%、31~50岁阳性率13例23.21%、≥51岁阳性率14例25.00%。
        0~10岁患者诊断时阳性率更高(X2=4.521、3.260、5.081,P<0.05)。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外部因素,对于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发现,各种食源性病菌检出率可达62.16%,且病原菌感染具体原因和情况较为复杂,可出现多种病菌感染情况。
         对于不同季节感染状况进行分析时发现,病原菌感染高峰时间段为6~8月以及9~11月,出现此种情况和气温升高后使得细菌繁殖速度提升有关。当食物储存不当则会诱发变质,且由于夏季人们更喜欢摄入生冷食物,因此食品自身被污染、加热不充分等均会引发食源性疾病[2]。秋季由于气温相对较为寒冷、干燥,呼吸道粘膜抵抗力降低,进而使得患者发病率提升,出现此种情况也和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有关,因此在秋季也有较高发病率。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食源性疾病阳性率时发现,11岁之下小儿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阳性率更高,出现此种情况则和患儿胃肠道相对较弱,且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因此使得自身疾病阳性率较高[3]。其中11~30岁阳性率最低,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为此年龄段内患者身体素质更好,对于食物安全的重视意识更高,饮食卫生习惯更好有关,因此阳性率较低。其中≥51岁患者阳性率也较高,此种情况则和患者随着年龄提升身体素质逐步降低有关,同时多数老年人对于食物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因此阳性率较低。为有效控制食物性疾病发病率不仅需在夏秋两个季节进行重点控制,同时也需对于各种饮食卫生知识、饮食习惯进行培养,只有通过长期健康教育方可有效控制疾病发病率。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样品的采集阳性率较低,其中夏、秋两个季节食源性病原体阳性率更高,0~10岁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参考文献
[1]刘顺军,王延东,郝俊峰.2013-2018年淄博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8):1389-1392
[2]黄爱霞, 申艳琴, 吴燕,等. 武威市食源性疾病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及耐药监测结果[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30(2):117-120.
[3]朱迅, 周伟杰, 高敏国. 2015-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46(14):68-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