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4期   作者:李大伟
[导读] 的:探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
        李大伟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民医院康复科, 山西  临汾0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加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腹泻型肠易激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胃动素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中青年人居多。肠易激综合征定义为长期或者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或不伴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异常,无细菌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一种肠道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异常等症状[1-2]。肠易激综合征的具体病因不详,可能是与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以及精神因素影响有一定关系。而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不同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而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arrehea-predominant patter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常见,且此型患者的情绪及神经活动影响较广泛[3-4]。尽管目前临床上已有较多的药物治疗和相关心理学治疗,但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针刺疗法可有效止痛、镇静,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已在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理想的疗效,而且在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中疗效显著。本文为探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收集的90例患者均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所有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53:37;年龄范围在20~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05±8.22)岁;病程在3~3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在(10.89±6.78)个月。进行分组后:对照组45例,男女比例为23:22;观察组45例,男女比例为25:2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标准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最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1次,每天排便>3次。(3)排除标准:完善胃肠道或腹部相关检查发现器质性病变者;既往行消化道手术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加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
        (1)药物治疗:消旋山莨菪碱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706,10mg/片)一次10mg,一日3次;谷维素片(北京北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414,10mg/片),一次30mg,一日3次。根据伴随症状调整用药对症治疗,腹痛甚严重者可加用颠茄片;腹泻者加用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胶囊)。 基础用药4周。(2)心理治疗:应先告知患者通过系统的诊断和检查已排除器质性疾病,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良性功能性疾病,经过系统治疗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和治愈,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病情。与患者建立充分交流,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及相关心理机制,隔离造成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调整患者的情绪,规范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心理治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3)针刺治疗:取天枢、足三里、太冲、印堂、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法快速进针,进针深度约20 mm,得气后留针30 分钟,一天1次,共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1)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变化。(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腹痛等症状完全缓解,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随诊后复查未见异常。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排便次数较前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大便次数、性状及排便过程无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n)%]形式表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水平,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肠道动力紊乱、肠道感染、心理问题、遗传及环境因素等均为其的常见诱因因素。中医认为该疾病是脾胃虚弱、精神焦虑及忧思恼怒,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导致。胃动素是一种胃肠多肽激素,由胃肠道黏膜分泌,作用于胃肠道特异性受体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及肠道蠕动。而且胃动素的分泌与释放受迷走神经的影响。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肠易激患者胃动素水平普遍较高,患者表现的腹痛、腹泻及肠鸣音与胃动素分泌增加而引起的蠕动增加有关,作用机制与此密切相关。而针刺治疗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神经性疼痛、抑郁症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病程进展[5-6]。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腹泻型肠易激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珊,赵钢,李春艳.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6): 54-57.
[2] 曾之晅,汪欢,杨新,等.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2):140-143.
[3] 康丽丽,唐艳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4):414-416.
[4] 余玮,金奕.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17,37(2):89-92.
[5] 胡静怡,杜斌.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9):1263-1265,1268.
[6] 郭朝书,黄中华,陈明,等.伊托必利治疗伴腹胀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38(1):54-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