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职业防护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4期   作者:周群
[导读] 综述了急危重症护理职业防护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周群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710000

        摘要:综述了急危重症护理职业防护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物理性危险因素以及化学性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坚持标准预防;建立健全全医院设备和规章制度,加强职业暴露前后的安全支持等,本文认为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这也要求医院管理者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急危重症;护理;职业防护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需经常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如果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则会严重影响自身健康,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急危重症患者是特殊患者群,急危重症护理职业防护尤为重要。
        1护理职业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危险因素
        1. 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
        急诊室内患者的疾病处于开始阶段或活动期,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力比较强;而监护室患者多为术后,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中更加直接、频繁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被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在诸多生物性危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常见,可患20多种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据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0%,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其中较常见且威胁较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1.2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均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急诊室最大的特点是忙、乱,护士实行倒班制及急诊工作的随机性和紧急性,经常的加班使他们的工作毫无规律可言,85%的护士不能按时进餐。Geberich等研究显示,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是护士遭受暴力发生率较高的2个场所。可能因作为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与患者几乎是零距离接触,且自我保护意识欠缺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有工作科室差异倾向,长期在重症监护室和照顾临终患者的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抑郁,这与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长期面对危重患者等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再加上“举证倒置”这一政策的出台,急诊科护士既要完成常规的抢救工作,又要保证护理文书的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护士多数时间用于救治和护理记录,导致护患间缺乏沟通,护患关系紧张。
        1.3物理性危险因素
        对护理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线、各种辐射、噪声、粉尘、负重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体听觉、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人的情绪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工作,甚至引起医疗差错。护士长期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院前及院内患者搬运,使得79%的护士出现间断失眠及发生过腰酸背痛。有文献报道,职业性腰酸背痛是因为躯干在负重活动时,腰部受力最大最集中,其次,弯腰及扭曲的工作姿势是发生腰背酸痛的另一原因。护士在护送危重患者检查时,因患者病情危重,烦躁,陪检护士不得不陪同在旁,因此,绝大部分急诊的护士经常会在毫无自我保护的条件下暴露于X射线之下。


        1.4化学性危险因素
        监护室对环境和物品的消毒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薪膜、呼吸道、神经都有一定的伤害,如戊二醛可引起皮炎、结膜炎、鼻炎,甲醛可所引起皮肤干燥。含氯消毒剂作为当前医院消毒工作中最常见的消毒剂,具有腐蚀性和难闻的氯味,浓度高时可对皮肤、豁膜产生刺激性;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灭菌剂,易燃易爆,有一定毒性。在灭菌使用时,若操作不当造成泄漏可导致环氧乙烷过量吸人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呼吸道刺激症状、头昏、虚弱、恶心呕吐、胸痛、神经毒性反应等。美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仍将环氧乙烷作为可疑致癌物,并可能有生殖毒性。
        2防护措施
        2. 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职业防护的重点在于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于加强教育。目前,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将该项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国所有的医院。可见,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掌握防护知识水平不同,所以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有关医院规章制度、接触危险药品及应急防护措施、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相关法律知识等,可采用专题讲座、录像等形式。要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以减少不必要的职业感染。强化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认识,掌握预防锐器损伤的安全操作规范,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2. 2坚持标准预防标准
        标准预防的基本方法:一是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溅屏、防水围裙等),进行安全隔离防护。二是正确进行洗手和手消毒。三是小心使用医疗锐器,预防锐利器具的损伤。这是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感染最主要的环节。改变以前把戴手套认为是怕脏的看法和克服嫌麻烦思想,更不能为节约成本而放弃应有的防护。普及性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UP)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防护措施。美国疾控中心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工作中必须采取普及性预防措施,而医务人员早已把此当作工作常规。普及性预防措施可大大减低医务人员在工作场所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机会,是对院内感染传播控制措施的补充。
        2. 3建立健全医院设备和规章制度,加强职业暴露前后的安全支持
        建立健全职业伤害登记制度评定系统,即在医院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机制,正式工作前注射乙肝疫苗以及针刺伤后的健康体检,在护士发生职业伤害后为其提供健康检查和治疗。对于接触高危险患者的护士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用具。一方面可为管理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提高处理事故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并将信息反馈给护士,提高她们的安全意识,降低职业损伤。完善保险制度,由个人、单位、保险公司共同建立职业保险,消除后顾之忧。尽力创造防护环境,改善消毒隔离条件,配备使用安全的防护用品,完善洗手设备,规范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等,为护理人员提供职业安全保障。
        3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助检查和治疗仪器不断改进,在给医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无形的职业暴露,加上一些药物的不恰当应用,使病原体的变种越来越多,同时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也要求医院管理者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立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产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2):182.
        [2]关雪.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9):194-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