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5期   作者:何婉 彭祖江 段莉 汪明皓(通讯作者)
[导读]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何婉 彭祖江 段莉 汪明皓(通讯作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取回顾行的方式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ion两步法检测Ki-67,CD117,CK19,p63,SMA,S-100,β-catenin,LEF-1和D2-40的表达;用FISH法检测MYB-NFIB融合基因。 Kaplan-Meier方法用于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用于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在40例SACC病例中,有36例(90%)在SACC显微镜下显示了在肿瘤周围的收缩裂隙。 D2-40显示PRC非脉管肿瘤血栓。在14例SACC病例中,有8例(571%)的MYB-NFIB融合基因呈阳性。对39例SACC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到114个月。手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8个月。 5年,8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8%,26.4%和0;手术后中位无肿瘤生存时间为51个月,第2、5和8年无肿瘤生存率分别为78.5%,40.8%和0。预后分析显示Ki-67增殖指数> 15%(HR = 3.943,P = 0.037),PRC(HR = 2.469,P = 0.040)和非根治性切除(HR =2526,P = 0.043)是独立的影响变量。结论PRC存在于90%的SACC中,可作为病理诊断参数。 Ki-67增殖指数> 15%,PRC和非根治性切除是SACC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涎腺肿瘤;腺样囊性癌;肿瘤周围收缩裂隙
        1.材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临床上的资料相对完整,其中涉及到了患者自身的性别和患者年龄以及患病的部位和肿物实际的大小,在手术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以及治疗形式等;病理资料其中涉及到了是否存在包膜和附近的组织侵犯情况以及组织学分级和PRC及其所占据的比例,是否存在坏死和脉管内癌栓等。
        1.2方法
        将所有手术切除的标本固定在10%中性福尔马林中,包埋在石蜡中,将3μm厚的连续切片切成薄片,HE染色,并使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包括Ki-67,CK19,CD117,p63,SMA,S-100,LEF-1,β-catenin和D2-40等,均购自福州麦新公司,有阴性和阳性对照。此外,选择2016年至2019年诊断和治疗的14例SACC病例,并使用FISH方法检测MYB-NFIB融合基因。
        1.3“诊断标准
        幻灯片由两名资深病理学家独立审查和诊断。根据WHO(2017)唾液腺肿瘤分类的诊断标准和相关文献,排除5例具有筛状结构的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其余40例SACC病例被建立并纳入本组实验。参照Szanto等人制定的标准,将SACC组织学分级分为三个级别。 1级:肿瘤呈网状管状结构,无固体成分。 2级:纯网状类型,或混合的固体面积<30%; 3级:固体成分≥30%。


        1.4统计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组成比或比率表示,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40例SACC病例中,有36例(90%)在SACC显微镜下显示了肿瘤周围的收缩性裂隙。 D2-40显示PRC非血管肿瘤血栓。在14例SACC病例中,有8例(571%)的MYB-NFIB融合基因呈阳性。对39例SACC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到114个月。手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8个月。 5年,8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6.4%和0;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中位数为51个月,第2、5和8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5%。 40.8%和0。预后分析显示Ki-67增殖指数> 15%(HR = 3.943,P = 0.037),PRC(HR = 2.469,P = 0.040)和非根治性切除(HR = 2.526,P = 0.043)是独立的影响变量。
        3讨论
        SACC在口腔和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并且最常见于上颚和腮腺。肿瘤的解剖位置,嗜神经和血管过度转移,低淋巴结转移等特征决定了其高复发率和长期预后不良。在该组中,有90%的SACC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PRC,而其他唾液腺肿瘤,包括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都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作者认为PRC可以作为SACC的病理诊断参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认为PRC可能与肿瘤间质相互作用有关。随着对SACC遗传学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基因组测序和聚类分析中发现染色体畸变和差异表达基因已成为寻找SACC治疗靶点的重点。对SACC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研究为选择新的治疗靶标提供了方向,并且CDK抑制剂和一线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是治疗SACC的有前途的策略。 SACC肿瘤微环境和浸润淋巴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作为新的治疗方向,Fas / Fas配体可考虑用于治疗干预。
        该组中的大多数SACC患者在手术后3-5年内复发或转移。 5年生存率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10年生存率低于其他报道。原因可能是该组中一半的病例术后没有接受放射疗法或化学疗法。该组的样本量很小,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此外,以前的报告中有超过一半的cSBCA被误诊为SACC,其他SACC生存分析案例也可能被误诊,这使生存率很高。多因素Cox生存分析表明,Ki-67增殖指数> 15%,PRC和非根治性切除是SACC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学分级,年龄≥65岁等与SACC的生存状况无关,其结果可能与本实验中的小样本量有关。
         简而言之,SACC的诊断需要对多个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判断。在90%的SACC中发现PRC,可以用作病理诊断参数。多因素Cox生存分析表明,Ki-67增殖指数> 15%,PRC和未治愈的切除是SACC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预后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艳,邓文英,李宁,等.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与预后[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2):932-936.
[2]孙玉满,吴萌,韩凤艳,等.涎腺腺样囊性癌,HPV感染,p53,p16,EGFR,Cdc2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4):393-398.
[3]佘阳阳,张敏,农小林.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表达及其意义的Meta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2):927-931.
[4]鲍合刚,肖 亮,孟 刚,等.涎腺腺样囊性癌中 HIF-1α,BCL-2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7):728-7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