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压力泵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5期   作者:周小煜
[导读] 目的:抗栓压力泵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
        周小煜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001
        摘要:目的:抗栓压力泵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方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为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治,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术后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38例(术后抗栓压力泵治疗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下肢肿胀率;比较两组术后7d、术后14d、术后21d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率以及术后不同时间段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应用抗栓压力泵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发生术后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抗栓压力泵;膝关节置换术;下肢静脉血栓
        临床上常见的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之一即下肢深静脉血栓,该疾病在术后卧床患者中发生率较高[1]。若患者形成血栓可威胁到其生命健康,疾病后遗症亦会对其生活能力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致其残疾[2]。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疾病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方式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本次我院随机选取了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分析抗栓压力泵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积极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研究时间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22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43-77岁,中位(57.326.58)岁;其中18例患者手术部位为右侧,20例患者手术部位为左侧;8例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患者为骨性关节炎。观察组:21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44-76岁,中位(57.636.82)岁;其中19例患者手术部位为右侧,19例患者手术部位为左侧;7例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31例患者为骨性关节炎。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方法如下:(1)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一次5000U的法安明注射液;(2)以静脉输入的方式给予患者一次25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液;(3)结合患者病情等实际情况为其行术后康复锻炼指导,比如嘱其将患肢抬高,鼓励其行足趾屈、背屈的主动运动,为其下肢行被动按摩等。
        观察组:给予本组患者术后抗栓压力泵治疗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常规抗凝治疗同对照组,抗栓压力泵治疗方法如下:自患者术后60-180分钟开始,为其行抗栓压力泵辅助治疗,直至其可自行下床活动。压力泵指标:6.0kPa压力,15秒充气45秒放气。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下肢肿胀率。下肢肿胀率以无肿胀、轻度肿胀、中度肿胀、重度肿胀为评价指标。患者下肢周径的测量评价标准如下:无肿胀:患者术后腓骨小头上15厘米、下8厘米处增粗不足2厘米,未出现疼痛感;轻度肿胀:患者术后腓骨小头上15厘米、下8厘米处增粗2-4厘米,患肢存在胀痛感但较轻微,皮肤颜色未改变;中度肿胀:患者术后腓骨小头上15厘米、下8厘米处增粗5-8厘米,患肢存在胀痛感且感觉较明显,皮肤颜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重度肿胀:患者术后腓骨小头上15厘米、下8厘米处增粗超过8厘米,患肢存在胀痛感且感觉十分明显,皮肤颜色亦有明显的改变。下肢肿胀率需排除无肿胀患者。
        (2)观察两组术后7d、术后14d、术后21d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评价标准如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体征或症状;若无症状者需在术后一周内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近端深静脉血栓:所有腘静脉及以上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肿胀率
        观察组下肢肿胀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观察组术后7d、术后14d、术后21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术后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必须积极给予其相关防治措施[3]。
        本次我院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了常规抗凝治疗以及术后抗栓压力泵治疗,结果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下肢肿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通过为术后卧床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患者行常规药物抗凝治疗,并为其指导术后康复锻炼,可有效使患者的血液黏稠度降低,避免其发生血小板聚集,从而避免形成血栓[4]。但由于多数患者在行患肢功能锻炼时可受伤口疼痛、功能位置固定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发生关节脱位等情况,因此需配合抗栓压力泵为其行持续监测[5]。抗栓压力泵通过设置程序,可对人体运动进行模仿,使不同压力的气泵按照顺序由远侧气囊至近侧气囊进行充气加压、放气减压,从而形成下肢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的挤压过程,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起到对患者静脉血液回流的促进作用[6]。但在使用时应注意,由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需呈功能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到其肢体活动,因此建议抗栓压力泵治疗应从患者术后60-120分钟后至其可自行下床活动期间连续为其应用[7]。
        综上所述,为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应用抗栓压力泵治疗效果显著,可将其术后发生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明显降低,建议在临床广泛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瀚鹏,赵巍,钮峥嵘,等.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13):2516-2519.
[2]李梅,董迅,杨素芬,等.抗栓泵联合中医疗法治疗绝经期妇女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01):78-81.
[3]胡同慧.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9,28(23):74-75.
[4]卢芸,姚华龙.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5):215-216.
[5]张素芹.压力抗栓泵配合护理干预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9,38(27):160-162.
[6]韩广弢,李皓桓.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全膝关节置换者生理与心理康复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36):5760-5765.
[7]赵希月.压力抗栓泵预防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06):179-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