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在产后功能障碍中的护理成效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5期   作者:罗正霞
[导读]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产后功能障碍中的护理成效
        罗正霞
        重庆市长寿区第三人民医院   401220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产后功能障碍中的护理成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产后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肌力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提升临床护理有效率,减少尿失禁情况,提升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产后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护理有效率
        产后功能障碍是由于盆底肌缺陷或妊娠和分娩、巨大儿、双胎、难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盆底肌支撑薄弱,进而引发盆腔器移位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可通过产后42天盆底肌功能评定进行早期诊断。该病的主要症状有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质量差、小腹坠胀、尿频、便秘、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以及直肠脱垂等不良病症[1]。本研究以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在产后功能障碍中的护理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年龄(24-33)岁,平均(28.47±4.62)岁;体质量为(66-78)kg,平均 (68.16±8.53)kg。观察组30例,年龄(26-39)岁,平均(32.92±6.88)岁;体质量为(68-77)kg,平均( 69.23 ± 10.06) kg。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具体操作:
1.2.1 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以此来改善盆底肌功能;予以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心理指导等。
1.2.2康复护理。腹部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体位,双腿弯曲;左掌正好放在腹部,进行匀速而缓慢的呼吸,将头和双肩从地板上同时抬起,把右手放于大腿并且靠近膝盖处,直到患者感知到明显的肌肉牵拉感为宜,训练时间为15min/次,4-6次/日,2-3日/周。缩肛运动: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两臂直放于身旁两侧,双腿弯曲并合拢,向上做提拉运动同时缩紧肛门,然后放松,再进行向上提拉运动,反复进行,32次为一组。伸腿动作:仰卧,两臂直放于身旁,双腿轮流上举和双腿并举,与身体保持直角,32次为一组[2-3]。腰背运动:仰卧,髋和腿略放松,尽量抬高臀部及背部,使之离开床面,32次为一组。腰部运动:患者采用跪姿,两膝分开,肩肘成垂直状态。双手平放床面,腰部做左右旋转动作,32次为一组。以上动作3组/日,5min/次。
1.3 观察指标
        (1)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尿失禁评分:采用ICIQ-SF评分量表评价,总分21分,评分越高则表示尿失禁越严重。生命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评价,评分为百分制,评分越高则表示生命质量越高。(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情况:护理评分为百分制,分为:痊愈(90分≥总分数)、显效(80分≥总分数<90分)、有效(60分≥总分数<80分)和无效(总分数<60分)4个版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分)
组别            例数    尿失禁评分(分)    生命质量评分(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0    16.15±0.09    8.23±0.03    56.12±0.48    81.56±0.29
对照组    30    16.14±0.13    13.64±0.06    55.58±0.62    94.97±0.54
t    0.325    5.341    0.792    5.935
p    0.503    0.000    0.201    0.000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情况
        观察组临床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情况[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14(46.67)    4(13.33)    4(13.33)    8(26.67)    22(73.33)
观察组    30    24(80.00)    4(13.33)    1(3.33)    1(3.33)    29(96.67)
X2                        4.621
P                        0.027
3.讨论
        产后功能障碍是指盆底肌功能障碍。它主要与妊娠、分娩等不良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盆底具有支撑、保护以及括约的功能,能够有效的保障盆腔内部脏器不受到任何伤害,还能够保持盆底部软组织的张力以及盆底肌的强度和弹性,对保护女性顺产、泌尿系统功能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5]。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保护功能逐步退化,导致多数患者二便排泄控制能力随之减弱。因此,产后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手段对改善盆底肌肌力恢复功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说明采用康复护理具有众多优势:加强患者括约肌能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几率,从而促进患者盆底功能修复速度加快,加强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患护之间良好关系,提高其治疗积极性,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对产后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肌力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提升临床护理有效率,减少尿失禁情况,提升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 范国荣, 薄海欣.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09):1228-1232.
[2]范国荣, 薄海欣. 达标理论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054(004):506-510.
[3]王青, 夏波, 唐妍妍,等. 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013):120-122.
[4]赖海燕, 管晶.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9,166(01):152-154.
[5]梅慧红, 邵晓华.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5):569-572.        罗正霞
重庆市长寿区第三人民医院   401220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产后功能障碍中的护理成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产后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肌力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提升临床护理有效率,减少尿失禁情况,提升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产后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护理有效率
        产后功能障碍是由于盆底肌缺陷或妊娠和分娩、巨大儿、双胎、难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盆底肌支撑薄弱,进而引发盆腔器移位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可通过产后42天盆底肌功能评定进行早期诊断。该病的主要症状有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质量差、小腹坠胀、尿频、便秘、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以及直肠脱垂等不良病症[1]。本研究以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在产后功能障碍中的护理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2月-2020年2月6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年龄(24-33)岁,平均(28.47±4.62)岁;体质量为(66-78)kg,平均 (68.16±8.53)kg。观察组30例,年龄(26-39)岁,平均(32.92±6.88)岁;体质量为(68-77)kg,平均( 69.23 ± 10.06) kg。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具体操作:
1.2.1 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以此来改善盆底肌功能;予以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心理指导等。
1.2.2康复护理。腹部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体位,双腿弯曲;左掌正好放在腹部,进行匀速而缓慢的呼吸,将头和双肩从地板上同时抬起,把右手放于大腿并且靠近膝盖处,直到患者感知到明显的肌肉牵拉感为宜,训练时间为15min/次,4-6次/日,2-3日/周。缩肛运动: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两臂直放于身旁两侧,双腿弯曲并合拢,向上做提拉运动同时缩紧肛门,然后放松,再进行向上提拉运动,反复进行,32次为一组。伸腿动作:仰卧,两臂直放于身旁,双腿轮流上举和双腿并举,与身体保持直角,32次为一组[2-3]。腰背运动:仰卧,髋和腿略放松,尽量抬高臀部及背部,使之离开床面,32次为一组。腰部运动:患者采用跪姿,两膝分开,肩肘成垂直状态。双手平放床面,腰部做左右旋转动作,32次为一组。以上动作3组/日,5min/次。
1.3 观察指标
        (1)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尿失禁评分:采用ICIQ-SF评分量表评价,总分21分,评分越高则表示尿失禁越严重。生命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评价,评分为百分制,评分越高则表示生命质量越高。(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情况:护理评分为百分制,分为:痊愈(90分≥总分数)、显效(80分≥总分数<90分)、有效(60分≥总分数<80分)和无效(总分数<60分)4个版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尿失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情况
        观察组临床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见表2。

3.讨论
        产后功能障碍是指盆底肌功能障碍。它主要与妊娠、分娩等不良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盆底具有支撑、保护以及括约的功能,能够有效的保障盆腔内部脏器不受到任何伤害,还能够保持盆底部软组织的张力以及盆底肌的强度和弹性,对保护女性顺产、泌尿系统功能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5]。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保护功能逐步退化,导致多数患者二便排泄控制能力随之减弱。因此,产后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手段对改善盆底肌肌力恢复功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说明采用康复护理具有众多优势:加强患者括约肌能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几率,从而促进患者盆底功能修复速度加快,加强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患护之间良好关系,提高其治疗积极性,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对产后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肌力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提升临床护理有效率,减少尿失禁情况,提升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 范国荣, 薄海欣.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09):1228-1232.
[2]范国荣, 薄海欣. 达标理论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054(004):506-510.
[3]王青, 夏波, 唐妍妍,等. 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013):120-122.
[4]赖海燕, 管晶.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9,166(01):152-154.
[5]梅慧红, 邵晓华.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5):569-5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