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的应用与水质改善建议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6月上   作者:马莹
[导读] 水质监测工作是保护水资源并对受污染水质进行处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加强水质监测,采集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水质。本文就简单分析了水质监测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对水质改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仅供参考。

江苏省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宿迁分公司    马莹   223800

摘要:水质监测工作是保护水资源并对受污染水质进行处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加强水质监测,采集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水质。本文就简单分析了水质监测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对水质改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质监测;技术应用;水质改善建议
        前言: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资源的保护及污染的治理。水资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详细分析水污染的来源、组成以及数量,是污染治理及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水质监测站,肩负着水质监测、预警及应急保护等诸多重要的责任,在水资源保护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质监测概述
        水质监测是科研人员通过监视和测量,确定水体本身的性质,同时监测各种外来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浓度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对于水体健康、清洁程度的确定以及水污染治理方案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水质监测的应用分析
        目前,水质监测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我国全部的水体,包括江、河、湖、地下水以及工业的废水等各种天然水体以及各种人造水体。而在具体的监测工作中,科研人员主要是采用了理化监测法、生物监测法以及遥感监测法等一系列的水质监测技术[2]。其中,理化监测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水质监测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种监测仪器对水体的浊度、色度、导电率、铵态氮、重金属以及酚类物质等进行不同层面的监测,而这种监测技术采集到的数据,能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及危机处理等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支持;而生物监测技术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监测技术,是科研人员通过对水体中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动物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并利用监测到的数据间接判断水体的性质及变化情况;遥感监测技术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水质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科研人员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借助遥感波段数据对水质的参数进行分析的技术,目前,这种技术尚处于试验发展阶段,尚未大量投入应用。
        三、水质改善建议
        (一)加强江、河、湖排口整治工作
        在实际生活中,要想有效改善水质,首先应在全面监测、收集水质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对江河湖排口汇水范围的整治工作。目前,随着我国的发展,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城市内的河流,几乎成为城市生活污水主要的排放地,且排口上游开发的密度相对较大,虽然当前大多数城市已经全面开始了海绵改造,但对城市河流而言,要想有效改善水质,还必须对末端排口进行生态改造,这样既可以有效处理初期地表径流,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到城市河流当中。
       (二)加强入江河湖港渠水环境的整治
        除了加强对排口进行整治意外,还应对各个入江、河、湖、港、渠周边汇水范围进行全面整治,特别是一些错接、漏接的污水管道,应将其纳入到市政管网当中。同时,对直接入江、河、湖、港、渠的排口增加格栅,阻止生活垃圾以及漂浮物顺管道直接进入水体,并对其中的淤泥、砂石以及垃圾等进行全面的清除,从而保持河道的畅通,增强水体的流通性,以有效改善水质。对于清理出来的淤泥等,实现资源化利用,避免随意处置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在治理过程中,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建造人工塘湿地进行污水处理,实现区域水循环,从而有效改善水质。



       (三)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因此,当前要想加强水质监测并有效改善水质,还需要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加强河流、湖泊以及水港和水渠的底泥疏浚工作,特别是对城市水体周围居民生活区以及水体堤岸排污口的清淤工作,通过加强清淤工作,疏挖底泥污染层以及过渡层,有效恢复生态岸线。其次,开展生态修复重建工作。在底泥疏浚的基础上,相关地方可以借助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恢复,实现生态的修复与重建,确保水体自净能力的恢复。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地方特色,精心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进行种植,逐渐打造健康的水生植物群落,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3]。
        (四)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有效该善水质,优化水环境,各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应大力贯彻落实“五水共治”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所谓的“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并贯彻“五水共治”建设理念,有效控制城市面源的污染源头,有效改善城市局部小环境。在具体操作中,各城市应提高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例,并采用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以及生态湿地等技术,促使城市地面达到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海绵”功能,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推进城市水体的改造,实现水质的改善[4]。
        (五)积极落实生活节水措施
        为了提升“五水共治”的效果,各地还应积极制定并落实生活节水措施,通过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对区域内重点用水单位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例如:相关地区应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实现农业节水。对于工业用水企业,鼓励其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城市及乡村地区的生活节水,逐步优化城镇供水管网布局,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此外,还要实施阶梯水价制度,推进各地区生活用水计量工作的细化,从而逐渐增强居民生活节水意识,降低生活污水排放。
        (六)加强水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当前,要想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并有效改善水质,还必须加强水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促使流域内所有的排污单位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在具体操作中,应加强对流域内各企业污水排放的监测,通过检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帮助排污企业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能够达标排放,对于排污超标以及超总量的企业,应加强执法力度,限制其生产,或强令其停产整治,对于经过整治但排污扔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处理。为此,在进一步加强对水质监测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环保部门和水务部门的联动管理机制,对于本区域的江、河、湖保护区域实施“三线”保护政策,从而逐步改善区域内水体性质[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重视水环境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工作。而水质监测作为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的应用,并根据水质监测的数据,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改善水质,实现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和水环境的高效保护,从而确保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实现水安全。
参考文献:
[1]葛新越,王宜怀,周欣.GA-BP神经网络在NB-IoT水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0,v.43;No.575,(24):38-41+45.
[2]刘建霞,翟伟林,李金富,等.机载高光谱遥感在内陆水体或海湾水质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地质找矿论丛,2020,v.35;No.140,(04):118-123.
[3]盖燕如,冯平,丁素媛.地下水监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No.454,(08):195-198.
[4]熊会斌,郭兴芳,申世峰,等.天津滨海新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议[J].天津科技,2020,v.47;No.392(05):86-88+95.
[5]任祥.基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水质标准物质应用问题研究[J].清洗世界,2021,v.37;No.314,(04):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