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BIM的现场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6月下   作者:华军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数量和建设难度逐渐增加,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国家和社会对于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关注度逐步加重。BIM技术由于其可视化、模拟性的技术特点,可以从数字化的技术角度提升现场安全管理的力度。

江苏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华军     21001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数量和建设难度逐渐增加,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国家和社会对于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关注度逐步加重。BIM技术由于其可视化、模拟性的技术特点,可以从数字化的技术角度提升现场安全管理的力度。本文将简述BIM技术的相关技术特点,同时分析传统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最终对BIM技术应用到现场安全管理的应用做出探讨。
关键词:BIM技术 安全管理 项目管理
        导言
        近三十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各种结构复杂、造型各异和楼层超高的建筑物的不断出现,给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随着建筑工程的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从业人员的素质并未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管理人员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作业人员对风险源的错误判断,这些都给现场安全管理带来隐患,最终影响建筑工程行业可持续的良性健康发展。
        近年来,BIM技术凭借其3D以及4D模型可视化和模拟性的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建模和信息化管理,可以给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将先简介BIM技术的特点,再分析传统现场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最后阐述基于BIM技术安全管理的功能分析。
        BIM技术特点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即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概念最早在90年代被提出,基于三维设计和工程绘图软件的支持,改变传统平面图纸的模式,将建筑设计、安装设备、管道排布等在数字化模型上体现。同时,整合建筑工程相关造价、管理和技术信息,建成一个包含工程项目全部信息的建筑模型,完成建筑工程协作性策划和管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可视性,可视性是BIM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可视化的建筑模型改变了传统的平面施工图和工作模式。基于BIM的3D建筑模型可以将复杂的建筑造型和异型结构展示给参建者。
        协调性,不同于传统建筑工程的沟通协调方式,基于BIM技术的管理平台可以做到协同管理,在全部参建者实时了解项目情况,实施发布指令,避免出现因沟通不畅出现的各种现场问题。
        模拟性,模拟性是BIM技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可以在BIM建筑模型中做到相关问题的模拟分析和实验,例如:结构和管线碰撞、装饰面和结构的碰撞等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传统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缺点
        现阶段,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理念已经从最初的事后管理发展到事前控制,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潜在隐患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虽然国内已经普及安全管理这一理念,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传统的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点:
        管理方法落后。近年来,虽然信息化技术已经开始在建筑工程上普及,但是施工安全交底还多采用文字、图片和喊话形式进行交底。施工安全交底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导致作业人员无法有效识别施工作业面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无法直观的判断安全隐患和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的大小。同时,也存在安全交底走形式的现象,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也仅仅是走形式走流程,最终导致安全交底的不理想,操作人员对现场的风险源和安全隐患没有较好主观认识。
        监管力度不够。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未构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问题。同时,在项目实际监管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监理单位的素质和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实际操作性差,也存在监理单位被建设单位约束的不良现象,监理监管的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无法实现对安全管理的有效控制。
        施工单位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当前建筑市场竞争中存在施工单位为了低价中标,刻意压低成本,特别是安全管理成本的恶性现象。同时,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多数注重于进度、质量和成本,配置给安全防护措施的资源不足。最终导致建筑工程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落后,作业操作人员安全装备质量差,施工环境恶劣,为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另外,我国大部分作业人员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综合素质较低且安全意识薄弱,自身对风险源识别的能力较差。



        基于BIM技术的安全管理
        基本概念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往往复杂多变,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利用BIM建模技术,建立相应工程的3D或4D建筑模型,转换应急方案为演示动画;结合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对施工现场的监控;建立自动化危险源识别系统,对施工过程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控制,这些都是基于BIM技术的安全管理实际应用的着力点。以下重点阐述可视化技术和动态安全管理技术。
        可视化技术
        介于BIM技术的可视性和模拟性的特点,基于BIM建筑模型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给作业人员进行施工安全交底和现场施工环境模拟。同时,还可以利用BIM建筑模型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评估和事故演习模拟。
        BIM技术可以做到沉浸式可视化安全交底,利用数字模型制作视觉样板,将不同的真实事故案例展示给作业人员,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以沉浸式现场安全指导的方式,让作业人员直观的感受不安全操作带来的后果,解决了作业人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单纯文字和图片进行安全交底效果不好的问题。
        同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的技术优势,再加上虚拟现实(VR)的信息技术辅助,可以实现基于BIM建筑模型的施工环境模拟,便于作业人员身临其境的查看作业面的作业环境,提示和辅助他们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最后,应用BIM技术可以建立安全事故可视化模拟系统,分析模拟应急措施和安全方案的可靠程度。利用模型分析观察安全事故发生时,施工场地人员逃生线路的合理程度和防护措施的可靠程度。
        动态安全管理技术
        利用BIM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集成人员实名制系统、现场门禁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安全报警系统,通过识别技术、现场定位、人脸拍照采集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在现场采集实时信息,组建基于BIM建筑模型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执行系统发布的各项安全指令和警告,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实时掌控,对涉及安全隐患的操作进行预警和报警,给现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方法和决策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门禁实名制管理
        通过在门禁应用智能终端设备完成对进场人员的身份信息采集,最终在动态管理信息平台记录进场人员基本信息,形成进场人员数据库,最后在平台实时分析数据,完成动态管理的基础数据采集和备案。
        (2)现场人员定位
        为每个涉及高危工程的作业人员发放电子定位标签,同时在作业区安装阅读器,精准定位受控区内的标签位置。阅读器在接收到定位标签信号后实时在BIM建筑模型上展示被监控人员的行动轨迹和当前位置。
        (3)实时监控
        利用现场的视频监控和安装在大型机械上的控制传感器,对现场作业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最终数据同步到BIM建筑模型上。利用管理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及时对违规操作和危险操作进行声光预警和报警,便于管理人员直观的掌控现场工作状态。
        (4)数据管理
        对现场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对有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数据记录,归档到进场人员数据库,下次进场前提示进行相应安全教育。同时作为黑匣子数据记录,便于现场故障及事故追溯。
        结语
        近年来,BIM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规范了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也减少了很多安全隐患。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的有效应用可以让管理人员做好事前控制,分析探究风险源,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且提升现场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本文探究BIM技术应用于在安全管理时,未综合考虑成本因素、质量因素和进度因素,未能做到项目整体目标协同考虑。
参考文献
[1]王宝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0):117~118.
[2]李海涛.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年.
[3]井晨沨.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探究[J].城市建筑,2015(32):103.
[4]纪博雅,戚振强.国内BIM技术研究现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06):184-190.
[5]车连成.基于BIM技术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6.10(27):60-62.
[6]王婷,刘莉.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一体化[J].上海建设科技,2016,(01):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