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冯萍
[导读] 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同于小学、初中的语文教育,它更偏向于学生素质、情感和艺术化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在更多的成分上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特别是在新课改推行之后,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出来,从而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的前进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冯萍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同于小学、初中的语文教育,它更偏向于学生素质、情感和艺术化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在更多的成分上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特别是在新课改推行之后,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出来,从而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的前进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语文,美学教育,素质教育,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07-0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以其陶情冶性的人文关怀形式与以往单纯培养理性、传授技能的智力教育区别开来,越来越多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领学生徜徉在书林翰海中,体验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愉悦的审美体验?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
        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语文教学逐渐形成这样一种传统,那就是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灌输与基本技能训练,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得语文教学沦为受“工具论”片面支配的简单操作程序,其严重后果是使语文这门原本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课程越来越显得枯燥乏味,缺少活力。
        例如,老师在讲授一些文言文时,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分析文中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对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技巧则是一笔带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应试教育看重分数,因此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和审美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理念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语文教学要实现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教育的理念。然而,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没有个性,使得整个课堂没有活力,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难以深入感受作品带给人的美的感受和启迪。
        二、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学科本身特点,发掘语言的独特之美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之前一直没有明确说过开展审美教学,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引导,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有很多学生甚至对于语文感觉无所谓,学不学都能考那么多分数,并没有发现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奇妙之处,也没有用心去体会过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侧重感受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审美艺术性,所以开展审美教学很难。我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中华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多读多体会。
        例如,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教学,通过为学生讲基本的平仄规律,让学生发现古人对于诗歌发音的研究,平仄转换与情感表达,韵律和声调的转换等等,通过为学生播放示范性的朗读音频,让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声调变化。
        其实,语文这门学科包括多种文体,散文、议论文、诗歌、小说,而每种文体的语言表达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散文讲究语言的优美流畅、舒适,而语言构造和使用又有叠声词、断句、长短句,跌宕起伏,回环往复,为读者展现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遇到好的文章时,教师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多体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主动感受语文的语言审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言审美的自主感悟。



        (二)教学中构建审美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
        一般只赏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词汇等,学生不容易很好地融入进教学情境中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开展审美情境通过丰富的美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来,感受语文的美感。
        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能够有能力为学生开设审美情境。
        另一方面,语文虽然作为一门学科,但是在审美上跨越性是比较大的,既涉及到文学情境的审美,也涉及到道德、音乐、艺术、绘画等等领域的审美,它们之间是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因此在情境的营造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一些积极因素来为审美情境的营造服务。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这篇诗歌主要就是讲述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技艺之高超,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两个飘零沦落的人相同的命运,教师可以借助于音乐来为学生营造相似的情景,通过视觉图像为学生营造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来,也就是借助于其他教学手段来为审美情境的设置服务,从而在真实的场景中便于学生感受丰富的审美效果。
        (三)将情感审美融入审美教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的审美,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的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的审美延续、发扬。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语文教学中情感审美的内容和因素,并且做好教学设计,注重这方面的教学。
        一方面,要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的讲述,渲染文学作家的民族品格、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正确认识的赞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判断。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可以借助于讲述陶渊明一生的故事,凸显他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义利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直和高洁品格值得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审美,并且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情感审美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在给予充分关注。
        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物来激发他们反思自己身边的现象,能够达到很好的举一反三效果,将情感审美和学生的实践很好结合在一起。
        三、结语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它不能只作为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作为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地位在时间的前进中,越显重要,在时代的发展下,越显需求。
        审美是语文教育教学所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是语文课程以及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只要方法得当,那么,它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与高考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
        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文学美得魅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情趣,做好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章承董.语文课审美教育方法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
[2]田忠辉,李淑霞.语文教育中审美素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1).
[3]周艳.语文课题教学结构的审美性[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
[4]曹永华.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版),2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