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科模式下的习作教学——浅谈“审-导-练” 习作课型教学中的“导”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韩丹
[导读] 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输出,在小学阶段,习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在习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一种新型的习作教学模式“审-导-练”的“导”引发思考,教会学生“导”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真正的做到从“写作行路难”到“下笔如有神”的过渡。
韩丹    四川省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  617000
【摘要】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输出,在小学阶段,习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在习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一种新型的习作教学模式“审-导-练”的“导”引发思考,教会学生“导”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真正的做到从“写作行路难”到“下笔如有神”的过渡。
【关键词】“审—导—练”习作课课型模式、表达、三导、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47-0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出自于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看出,写作,是语文学科所有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学字、学词、学段都是为了写作铺路,可见其重要性。本来,写作应该是学生表述真情实感的途径,但却由于学业又或是教学的束缚,写作却变成了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
        “审—导—练”习作课课型模式是在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注重体验”“力求创新”“贴近生活”“灵活运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审—导—练”三个环节构建习作课堂。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模式其中,“导”用时最多,也是模式的中心环节,但“导”什么?怎么“导”?“导”又从何而来呢?说到“导”这个环节,在模式中体现出了“三导”,即导选材、导构思、导写法,当然,学生是不能理解这孤零零的九个字的,这就需要教师去指引了。
        首先,怎么样才能导出选材呢?我确认为选正确材才是关键所在,许多学生为什么写偏题,一是审题立意没能理解,二就是选材选得不合适,都说,一篇好的文章,选材是丰满的血肉。怎么选?从哪里去选?以什么依据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选材应该注意,首先要有代表性,那么单元课文岂不是就是最佳参考,引导学生去参考单元课文的选材方式,选材出发点,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选材,例如《她是我的朋友》就是选的为朋友输血不怕死这样一个事例来称赞阮恒的爱心;而《七颗钻石》则是通过小女孩在饥渴环境下舍己为人送水来称赞她的爱心。虽然用了不同的事情,但都是为了称赞人的爱心。

学生通过单元课文知道了选材料时,事例要有代表性,通过这个事能很容易让人看出什么结果,而不是抱着“进了菜篮的都是菜”敷衍的态度草草选择;其次,在引导选材时,应该引导学生选择生活实际的材料,这符合模式“贴近生活”的原则,阮恒通过输血去救快要死掉的朋友,这是战争时期的生活;小女孩无私送水给别人,这是干旱时期的生活。而学生在选材时也应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再次,如果大家都写扶老奶奶过马路,那么习作也将变得了无生趣,因此,导选材还得萝卜青菜都要有才行,也就是具有新颖性,正如单元课文一样,都是表现人的爱心,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正如以上相反的说法:为了称赞人的爱心,课文用了不同的故事情节。习作选择的材料不仅有代表性,还贴近实际生活,更比别的作品新颖,这一切的导选材之法均是利用了课堂阅读教学的助力。
        光有“血肉”是不能丰满习作的躯体的,还得有“骨架”才行,而“骨架”则是“三导”中的导构思。学生知道这篇习作该选择什么材料了,但是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来写,选这个材料来写是为了表达什么,这就是构思的第一步,例如《七颗钻石》里,作者写了小女孩无私奉献自己的水给周围的人,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小女孩的爱心,这就是作者的构思。考虑好了为什么要写,写是为了突出什么之后,就应当思考,习作时,要用到什么方法。在这里,我仍然认为课文是最好的参考材料,因此,在课文教学中,便更应该注重对课题的理解,课文中语句的把握,过渡的方法,以及怎么样谋篇布局等等,换个角度来说,用什么结构将所习得的资料有机地组合起来,这是构思的重点。比如《燕子专列》让学生学会了用倒叙的方法叙事;《翠鸟》则是通过抓住翠鸟最显著特点进行描述;《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又引导学生学会用几个事例来说明一件事……俗话说,模仿是为了创新,学生在不同的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技巧不正是构思的基础吗,当然如果结构上与众不同,那么会更为文章画龙点睛,例如学会新颖的开头结尾,或者以小见大的独特写法,亦或是《白杨》中的象征性用法,都是构思的零件。在导构思中,不仅是构思写作目的,还要构思如何将所习得的材料、方法用在自己的文章里,灵活的选择会让自己的习作更具有独特性。
        有“血肉”、有“骨架”仅仅让习作变得立体,但是语言却是习作的“细胞”,失去了细胞的生命是干涸的。因此,导写法是填充前面两导的。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实现方法选择和借鉴,在哪里去选?在哪里去借?这就是导写法的中心。在导构思中,学生在课文里去借结构,借思路,导写法为什么不能在课文里去借呢?我一贯的做法仍然是回归课文。在课文中,学生习得了许多写作技巧,如在课文《荷花》中,学生习得用各种拟人句和比喻句来描绘荷花的静与动;在《争吵》中,学生又学到了如何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在《和时间赛跑》中,学生知道了用名人警句体现文章中心……也就是说,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描写方法,课文都是经典的范例,学生通过模仿,结合自己的实际,借用已习得的方法技巧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态度等,突出习作的创新性。
        课文教学、阅读教学均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从模式中的“三导学法”不难看出,“导”正是学以致用的表现所在,只有将“导”透彻,才能真正的做到从“写作行路难”到“下笔如有神”的过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
【2】《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3】杨津《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J].文成功之路(上).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