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感脉络策略读童话《七颗钻石》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孙嘉优
[导读] 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有它特殊的情感内涵的传达方式。文章的暗线——爱的情感逐渐升华,是有“序”可循的,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爱心”,这份爱的情感随着水罐的变化逐渐升华:爱护弱小(小狗)——关爱亲人(母亲、女儿)——博爱一切人(陌生人)。教学时应参考本文情感脉络的逐步深入实施教学。

孙嘉优   广东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香晖园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37
【摘要】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有它特殊的情感内涵的传达方式。文章的暗线——爱的情感逐渐升华,是有“序”可循的,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爱心”,这份爱的情感随着水罐的变化逐渐升华:爱护弱小(小狗)——关爱亲人(母亲、女儿)——博爱一切人(陌生人)。教学时应参考本文情感脉络的逐步深入实施教学。
【关键词】童话 七颗钻石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16-01

        《七颗钻石》是托尔斯泰的“梦”,是托尔斯泰30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童话中的一篇。生于战乱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托尔斯泰小时候生活幸福,他的大哥尼古拉斯常常为他讲一些寓言故事,等到他成年后,面对现实的残酷,他开始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创作中流露出他珍贵的童心,对儿时幸福生活的怀念。
        《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的重点在于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悟爱心的伟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七颗钻石》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水罐一系列神奇的变化:(1)竟装满水(2)银水罐(3) 金水罐(4)跳出钻石,涌出水流(5)星星,这是本文的明线。二是文中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爱的情感升华是本文的暗线,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
        评课讨论中有老师质疑:张老师这节课只是以本为本,没有从课文中走出来,应该从机械地读转变为研究地读,重组课文的板块进行研读,让课堂的研读犹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我支持这位评课老师的教法,有些文章确实需要打破按部就班地读,把文章原有结构变换顺序,进行块面清晰的研读。但是,这位老师说法如果放在这篇文章中我就不甚认同了,因为这篇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有它特殊的情感内涵的传达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暗线——爱的情感逐渐升华,是有“序”可循的,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爱心”,这份爱的情感随着水罐的变化逐渐升华:爱护弱小(小狗)——关爱亲人(母亲、女儿)——博爱一切人(陌生人)。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摘选自课文《七颗钻石》)
        小姑娘闭上眼睛再次醒来,她的梦想就成真了,我们不知道她是在梦中“醒来”还是在现实中,如果以成人托尔斯泰的视角来看仿佛这一切都只是在梦中,是“童话”让这一切看起来非常真实。
        关于托尔斯泰的“梦的层次”,可以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低入高出,层层升华”的规律:救助动物(小狗)、救妈妈、救孩子(视角转换)、救陌生人。从儿童的角度看,小动物是弱势群体,有着天生的亲近感,拿一点水去救助动物就是儿童的本能反应,这样的爱可以理解为爱护,是可以不假思索直接实现的,所以作者让小姑娘首先遇到了小狗。在阅读的同时,儿童读者与文本的共鸣就是“我也可以做到这样爱护动物!”情感态度很肯定。这种爱用文中的情节来比喻就是“水罐般的爱”,珍贵而又普通。 
        接着进入爱的第二、三层级——救妈妈、救孩子。


古今中外,亲情之爱都是人类情感的基石,它透着浓得化不开的血缘,母女情感的互相付出对于儿童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产生的共鸣也会非常多。
        由爱动物到爱亲人,这个过程,托尔斯泰表达了爱的不同层次是——由爱护到关爱。爱护蕴含的是作为生物界强者的人类对小动物的怜悯之爱;关爱是血缘的孝心之爱、护犊之爱。小姑娘“白银般的孝心之爱”与母亲“金子般的护犊之爱”创造了又一个的奇迹,水罐变成了“银罐”又变成了“金罐”,读着情节,脑海中翻腾着自己与母亲相处时的那些相似的镜头,孩子们感动,同时他们自豪,“我也可以这样爱妈妈,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爱我的!”故事发展到这里,调动孩子情感,体会爱的神奇力量都是水到渠成。
        接着,故事发展到最感人至深的一幕,面对陌生人的渴求,小姑娘会怎么做?学生的反映、老师的反映、读者的反映大都基本一致,那就是——“犹豫”。托尔斯泰的梦来到这里要醒了吗?爱要在这里终结吗?
        托尔斯泰主张“博爱”,即“爱一切人”。故事中的小姑娘让出水救陌生人,这份爱化成了“钻石”,比金子更珍贵,而且钻石不是一颗,是七颗,它们象征着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在基督教经典《圣经》中,“七”被广泛使用,它是个代表完全和圆满的数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七颗钻石”所代表的神圣且完满的爱就是对于陌生人的爱,是更高层次的爱,是博爱。学生对博爱的理解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从文中情节发展可以知道小姑娘毫不犹豫的把水让给了陌生人,她拥有这样的爱,可敬可叹。面对毫不吝啬的小姑娘,孩子们这时候不再自豪的说“我也可以!”此时在课堂上陷入一片沉默片刻中,充满了孩子们的动容,这是教育更进一步的契机。
        文中水罐的一次次变化牵引的是爱的对象的变化以及爱的层次的变化,感悟的重点是对动物的怜悯之爱、对亲人的付出之爱、对陌生人的无私之爱,从而感悟出人与人之间不计亲疏的博爱。
        由于这几种爱的感悟难度是随着事件发展的顺序逐渐加深的,那么在课堂结构的部署上就应有意识的让孩子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去慢慢领悟。当然,在理解对陌生人的无私之爱的时候还是要把前面的爱糅合在内,生成多层次多内涵的博爱,让孩子对于文章有全面的认识,对文章传达的态度有完整的理解。
        最终把课文的落脚点定在题目“七颗钻石”的理解上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七——《圣经》中神圣、完美的象征;钻石——非常珍贵的存在,原来像“七颗钻石”一样神圣、完美、珍贵的就是小姑娘博爱的美好心灵。
        所以,《七颗钻石》一文中伴随水罐变化而逐渐升华的“爱”不是一概而论的一种感性认识,不是简简单单的“有爱心,乐助人”,而是由起点一步步走近终点的“爱”的深入,是孩子们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去慢慢领悟出来的。从爱护到关爱再到博爱,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受到感化,由此及彼,愿意朝着“爱一切人”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学目标中的“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爱心对待生活”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参考文献
[1]杨琴委著,《爱让奇迹发生——<七颗钻石>课堂教学谈》,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3月版.
[2]周晶晶著,《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小学教学设计,2013年3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