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下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张敏
[导读] 生涯教育课程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知识渗透三种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下,可以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设置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等系列课程,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张敏    深圳市宝安区黄麻布学校  广东  深圳  518206
【摘要】生涯教育课程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知识渗透三种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下,可以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设置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等系列课程,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生涯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识探索;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66-02

        自新高考改革以来,生涯教育逐渐走入学校教育视野,但由于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事物,如何让生涯教育在学校全面、系统地开展,是目前很多学校还在探索的问题。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舒伯(Donald E.Super)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包含了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 因而生涯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人从幼儿到成人的整个历程。
        一、生涯教育课程的三种取向
        小学生涯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活动教育和知识渗透教育三种取向[1]。
        (一)知识渗透教育取向下的生涯教育课程
        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个体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对未来的生涯抉择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从学科知识渗透取向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看,分无目的和有目的的学科知识渗透生涯教育课程。总的来说,学科课程教育中,学生只是自发地将学科知识技能与已了解的社会职业常识相整合生成职业和专业的经验,缺乏有目的地传授专业和职业发展现状等知识以帮助学生未来在专业和职业上作出选择。
        (二)实践活动教育取向下的生涯教育课程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迈入了规范发展阶段,纲要提出“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以职业体验为主的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
        实践活动教育取向的生涯教育的核心是对职业的认识和探索,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唤起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职业兴趣。二是帮助学生逐渐深化形成对未来发展的初步职业构想,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三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观念。我们可以利用校内的资源让学生进行生涯体验,比如可以提供教师、物业、食堂、宿管等职位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或者开展生涯游园活动,给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访问高校、企业、博物馆、纪念馆、农业基地等,在探究中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开展“职业调查与体验”主题活动,让学生选择某个职业进行体验,初步尝试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下的生涯教育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定,小学年级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初中年级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
        心理健康教育取向是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施的一种普遍方式。一方面,生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生涯规划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2]。个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确立生涯目标,付诸行动并适时作出调整,促进性格、意志、自我概念和自我监控等重要心理品质不断发展,反过来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学科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的独立课时开展生涯知识渗透的教育,开展教育时也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取向下的生涯教育课程,常常理不清与其他实践主题教育的关系,生涯味道不浓,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下,心理教育和生涯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3]。
        二、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下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
        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生涯教育比较早,总的来说各国均采用了比较一致的生涯发展框架与标准,涵盖自我发展、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三大领域,只不过在表述形式上略有差异[4]。
        (一)生涯课程内容的选择
        1.自我认识探索
        自我认识是生涯探索的起点,个体只有客观、清晰地认识自我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规划人生。自我认识探索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活动的探索初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定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在个人生涯发展中,兴趣发挥着导向作用,能力优势会决定发展的速度,性格影响着发展的方式,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个体最终的选择与发展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设置了螺旋上升的自我认识成长目标,自我认识的相关内容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始终。小学中年级要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小学高年级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初中年级要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我们也可以发现,6-12岁学龄期的学生,主要要解决勤奋对自卑的冲突,12-18岁青春期的学生主要要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相关文件和理论的指导意见都启示我们,学校要设立自我认识的系列课程,系统的开展相关的生涯教育。



        2.生涯探索
        生涯探索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接受教育与职业的信息,掌握社会实践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生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探索外部世界的内容,掌握探索外部世界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主动关注并了解不同职业,再联系自身实际将长远的职业规划与高中、大学、文理科、专业的选择相结合,一步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5]。
        3.生涯管理
        生涯管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和计划,并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与计划;能根据自己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做出决策;意识到人生的各个角色并学会平衡各个角色。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生涯课程,帮助学生学生设立合理的目标、学会时间管理,学会自律,能够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休闲,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了解自己作为学习者、家庭成员、社会公民等不同角色的责任与权利,并与他人处理好关系。
        (二)生涯课程实施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学生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生涯教育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生涯教育的时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不同内容。同样是自我探索的内容,在小学中1-2年级可以对自我开始初步的探索,比如:认识自己的本领,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等。3-4年级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了解自己的独特性,认识自己的不完美。到了5-6年级就可以开展青春期自我的初步探索,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再到初中,我们可以深入的探索自己的优势、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所有内容都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渐进式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生涯教育的其他内容也是如此,在实施相关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们都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渐进式开展教育。
        2.体验式原则
        在生涯教育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创设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且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能增加学生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能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能更好地将生涯教育的内容融入自身有针对性的学习之中。比如:对自我认识的探索,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画一画”、“猜一猜”和课堂现场采访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在开展探索职业兴趣、能力的相关课程内容时,也可以结合自我测评、小组讨论、课内外探究汇报、辩论会、小组PK、故事续编等多种形式来上课。体验式活动的开展,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式活动还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加工,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3.情景式原则
        学生在生涯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当下的困惑,也可能是未来会面临的难题。课堂中,我们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这些情境,让学生置身情景中感同身受,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例如,我们可以还原真实的人际沟通的情境,遇到困难的情境、面临选择的情境等,情境的主人翁用化名,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投射在情景中的人物身上,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念。此外,可以邀请一些职场人士进课堂,开展模拟招聘会等,这些情境可以带给学生浸入式的感受,既有情境性也有体验性。
        4.开放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及完全相同的生涯发展轨迹,生涯发展的意义正在于人的发展道路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因此在开展生涯教育的时候,要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在生涯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科学的、参考性的建议,但是要尊重每个同学的想法,凡事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各抒己见,尊重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同学不一样的选择。
        年级 课程主要目标 课程内容
        1-2年级 (一)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及态度 1.我是小学生啦(一上)
 (二)认识自己的长处及优点 2.秀秀我的本领(一下)
  3.我为班级做贡献(二上)
  4.“批评”的秘密(二下)
        3-6年级 (一)培养自己的兴趣、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1.“表扬”的秘密(三上)
  2.我不是完美小孩(三下)
  3.人生大舞台(四上)
  4.欣赏连着你我她(四下)
  5.做最好的自己(五上)
  6.青春期旅程——我变了(五下)
  7.我的优势(六上)
  8.男生女生对对碰(六下)
        7-9年级 (一)探索自己的兴趣、性向、价值观及人格特征 1.人生多棱镜
  2.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3.解密我的性格
  4.探索我的兴趣
  5.我的潜能
  6.价值拍卖会
        结束语:
        让学生遇见自己、发现自己,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开展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让我们从生涯教育课堂做起,校内外相结合,让校园成为学生梦想实现的摇篮,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焦蒲.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三种定位和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8(10):7-10.
[2]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教研,2008(10):63-67.
[4]朱凌云.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6
[5]夏巧玲.生涯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路径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34-36.
[6]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物[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5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