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杨晓惠
[导读] 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建立在有效课堂教学基础之上的,在课堂当中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启发学生问题探究、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这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杨晓惠   陕西省彬州市范公小学  713500
【摘要】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建立在有效课堂教学基础之上的,在课堂当中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启发学生问题探究、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这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61-01

        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要求全面发展型的高素质人才,并不需要考试的机器和学习的工具。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阵地,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基础环节,实现观念、内容、方法、模式等各个方面的转变,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革新思想,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以推进数学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和实施。
        一、组织合作讨论活动
        合作教学的实施,能够推进讨论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往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真正唤醒学生的能动意识和主动参与。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合作教学的意义,先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与分工;其次,教师则应当以任务为驱动,直接激发学生合作动机,鼓励并引导学生,展开组间的探讨、沟通和互动,实现思维间的碰撞和优势间的互补,以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教学的氛围,从而让学生从合作中完成任务、深化知识理解,最终真正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在本节课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而本节课程则是对分数计算的研究,基于前面总结学习的经验,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会感到太大的难度。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们通过相互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程的内容。上课后,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之后,笔者再根据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随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们围绕任务进行讨论,同时,笔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在各小组中进行巡回观察,监督学生们的讨论情况。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启发学生问题探究
        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深入到知识形成和和发展过程去,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单向传输的倾向,全面研读数学教材课本,提炼出其中的重难点内容,并进行有效地概括,以此来设置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有效制造悬念、创设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层面的矛盾冲突,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动机,引导学生向着科学的方向,展开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授《小数除法》时,课程开始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熟悉,熟悉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笔者还会简单介绍小数除法计算中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之后,笔者从教材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们的学习思维,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学生们解题的过程中,笔者会观察学生们的解题方法,针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笔者会及时解答,完善学生们的计算方法。这样,笔者通过启发学生问题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知识运用的最终归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不仅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还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拓展教学的思路和范围,主动搜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资源,与相关的数学课程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为学生布置生活探究任务,实现生活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实施,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主动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因数与倍数》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笔者开展了生活实践探究活动展开教学。课程开始后,笔者先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们在生活情境中认识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随后,笔者抓住课程知识点,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贴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这样,笔者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展现学科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以及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思想和观念,结合现实学情来推进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启发学生问题探究、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等策略的实施和运用,从而建构科学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生生间的良性沟通,让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动起来,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生涯中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兆辉.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9.
[2]丁琴.新课改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J].高考,2017(36):19.
[3]张明珠.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