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用“爱”打开学生的心锁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张媛 胡阳
[导读]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因受到来自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的影响,某些固有的德育教育体系不断被冲击。除了建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外,更重要的就是作为教师,要用师德慰藉学生的心灵 、 用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老师的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张媛   胡阳   略阳县天津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略阳县观音寺镇中心学校
【摘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因受到来自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的影响,某些固有的德育教育体系不断被冲击。除了建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外,更重要的就是作为教师,要用师德慰藉学生的心灵 、 用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老师的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育  现状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56-01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除了拥有知识和技术,更需要拥有优秀的品德。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传承真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国特别关注全民道德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二、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学生是未成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很容易被来自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所吸引,而这些新的东西,并非都能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这个时候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所开设的德育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过制定各种纪律、制度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即不准做、不能做、不可以做,而对学生做好了的关注却很少。事实上德育教育比智育教育,甚至体育教育都要“软”。
        2、德育教育环境不够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家庭的家风等都是影响学生品德的重要因素。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不断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突出表现为:过度关心孩子物质需求、把溺爱当成爱孩子、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其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总是会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讯息,而很多的社会信息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内容,比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等,作为学生来说,以他们的分辨能力还不能够完全将可用信息进行筛选,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品德形成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后,学校环境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教风、班风、校风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德育品德形成。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滞后,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令人担忧。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学生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实际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去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比如有些学生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4、德育教育科学研究滞后。


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然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完成“由文本走向生本”的转变。目前一些学校实行了一种叫做“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即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都不出校园,这种管理是减少了不少“麻烦”,“净化”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但学生却真正成了笼中之鸟。缺少家庭传统美德的熏陶,缺少社会实践交往的真实生活。节假日回家被父母疼爱有佳,相反还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感觉。在学校所受的德育教育主要又是文本教育,远离社会生活,缺少社会体验。学生获得的是仅仅一些文本中的德育知识。而在内化的德育知识“栏目”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这种回避现实矛盾的做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即直面德育教育现实,理清德育教育问题,试验德育教育方法,找出德育教育规律,才能提高德育教育效率,达到德育教育目的,使之事半功倍。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暨思政教育,它主要靠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质的目的。要完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硬化政策,建立保障;另一方面要细化政策,要按照精准施策的方针,把原则性的要求层层细化,完善配套措施。那么作为教师,面对德育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找到最有效的途径。
        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说是他们接触比较多的人,而他们的特殊示范作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心服口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实处,用高尚的师德来慰藉学生的心灵,让德育教育取得实质的进展。
        2、加强思政课程的学科建设,形成课程教育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衔接,把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效结合。如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情操。也可以建立一些校内外的学生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能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活动,把德育的内容,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的德育学习也不再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对于枯燥的德育学习自然就多了些兴趣。贴近生活的德育教育,更能让学生领悟曾经课本上讲授得的‘善’与‘恶’,更能感知‘爱祖国’和‘爱人民’的真正情感,也更能感受到老师在教育中的良苦用心。
        3、要加强家校的联合,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和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比如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家校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醒家长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还可以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在爱的包围下,健康茁壮成长。
        面对德育教育的现状,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温暖,还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形成一种积极、美好的生活期望。用正面、乐观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法制与社会.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01
[2]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和有效途径.20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