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教研经历——一节“失败”的公开课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李冬青
[导读]

李冬青   龙港市第九中学  325802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68-01

        一.背景介绍
        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学生陷入困惑时适时搭建“脚手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数学教学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某一堂众人公认为已经相当不错的公开课,仍要不断潜心研究,使它至善至美。如今,我细细品味一次教研经历的几个环节,感触颇深。
        二、情景描述
        这节课按我的预先设计是复习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精选了5道例题,其中一道例题为:
        若等腰三角形顶角
      。(这道题没有给出图形)
        课堂上,学生A给出了下述解法: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图1)
        教师: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另外方法吗?我开始引导学生,除了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之外,能否把短的线段延长呢?经这一点拨,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B:我还有一种方法,延长BA到F(图1),使BF=BC,连结DF,Z则
        我的教学目的就是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此例的两种证法,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准备将例题2时,没有想到突然有一位学生C举手。是让学生说呢,还是不管他按计划讲下面一道题呢?下面坐着这么多的听课老师,又是学校的一堂公开课。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教学感觉提醒我,“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我示意让学生C讲。
        学生C:如图2,过点A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E点,则∠E=∠CBE。
        整个证明过程没有一点错误,但同一道题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这也超出了我的预料。我说:“两个方法都没有错,但结果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D说:既然两个方法都正确,那么△ABC的边a和b应该有关系。
        教师:应该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D:只需证
        教师:我们来化简一下,得我们找出了a和b的关系。
        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预感到上述结论还有别的证法,于是我接着说: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考虑到问题相对复杂,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开展小组之间竞争。


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教师则观察各组的活动,对小组所遇到的困惑及时引导、鼓励,对差一点的小组直接参与合作,整体把握各组的进展情况。交流的气氛是积极的,不久学生得出了结论
        学生E:在BC上截取BE=BA,连结AE。
        学生F:我还有另一种证发,就是延长CA,截取CF=BC。连结BF,可证∠F=∠FBC=720。从而可得△FAB∽△FBC。
        教师:这两位同学想出了很好的证明方法,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求新精神。我们总结一下形如的证明方法。把式子化为然后构造出一对适当的相似三角形,即可得证。
        我想借此机会把这道题再深掘一下,让学生对这道题有更深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借助上述结论你能求出cos360的值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下课以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他可以sin360的值。
        三.案例分析
        纵观整节课,虽然我没有完成事先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是我和我的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较大的收获。学生从中学习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这节课我有下面几点反思:
        1、公开课不一定要按照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环节节节推进上成花架子课,通过这节课的实践,自己认识到公开课要上真实课,不上虚假课;要上实在课,不上花架子课;要上明白课,不上盲目课;要上“全”课,不上“独”课;要上活力课,不上死板课;要上教学研究课,不上样板模仿课。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是: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最后的结果?我觉得一堂好的公开课应该是以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提高为检验标准的。
        2、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任何教学活动只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发生作用。充分相信学生,其实就是对教育主体—学生的充分尊重,我们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因此这种信任和尊重,其实是师生关系平等的体现,而教师“教”应放在为学生“学”服务的地位。
        3、课堂上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情感回报,会更深深地热爱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象不到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处理。一个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使之养成较强的求新能力。
        5、《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采用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讨论的热烈度、所得结论的多样性等来看,他们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对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很多担忧,可以说学习困难生的参与是不积极的,往往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两极分化。如何让弱势群体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是我面临的一个较大的也急需解决的难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