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刍议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梁开军
[导读] 德育是文学作品的思想之花,也是课文内容的教育精华,更是小学生快乐认知和健康成长的强大资源。因此,文章首先阐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详细论述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借助电化教学渗透德育、借助读写结合渗透德育、借助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梁开军   广西省那坡县龙合镇桂合村完全小学  广西  那坡  533902
【摘要】德育是文学作品的思想之花,也是课文内容的教育精华,更是小学生快乐认知和健康成长的强大资源。因此,文章首先阐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详细论述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借助电化教学渗透德育、借助读写结合渗透德育、借助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语文教学;小学生;有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31-01

        在时代创新理念和核心素养理念的共同促进下,语文教师积极引入新策略、新资源和新手段,主动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力求为小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期间,德育教育开始在语文教学中风生水起,并展示强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而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宠”,也促进了教学局面的改观。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
        课文内容大多来源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情操陶冶、修养提升等生命塑造滋养的承载体。因此,德育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以此开发出课文内容的最大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由此可见,德育与语文教学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德育能够完全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二、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
        德育赋予了语文教学思想与灵魂,而语文教学又赋予德育生存空间,因此,二者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局面的大改观。
        (一)借助电化教学渗透德育
        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一些小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娇蛮任性、唯我独尊的偏激性格,家长稍加劝诫就大发脾气,因而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糟糕,亲子教育也因此而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中关于父爱和母爱的文章极力展示家长日常工作的辛苦与不易,推动小学生去理解父母和关爱父母。而最能够传情达意的教学手段就是电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渲染情感氛围。
        以《慈母情深》为例:
        为了渲染浓浓的母爱,教师可以在课间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热场”,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妈妈的吻》、《鲁冰花》和《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引领不要大,刚听清为宜。在课文赏析中,教师也不要将“矛头”指向小学生,还是就事论事地去展示母亲伟大的爱、英明的爱,用别人母亲的伟大母爱去感染小学生。教师还要为小学生展示一些网络视频,来展示一些农民工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而餐风露宿、辛苦工作。教师仍旧是不直接刺激小学生,慢慢“宣传”家长的含辛茹苦、无私奉献,以此侧面感化、感动、教育小学生,实现德育目的。



        (二)借助读写结合渗透德育
        生活的富足也使一些小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天天混混沌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的积极思想、正面能量去感化和教育小学生。读写结合是一种先积极阅读后进行写作的认知方式,能够将小学生的所见所感、所想所得一一付诸笔端。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读写结合去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让小学生在积极阅读有所触动、有所领悟,在写作训练中有所醒悟、有所发展。   
        以《少年中国说》为例:
        《少年中国说》句式工整、言辞严谨、想象奇绝、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集体诵读。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小学生大声地集体诵读,让强大的气场和浩大的声势去刺激小学生、感染小学生、感化小学生,让小学生进入心潮澎湃、兴奋异常、激动不已的良好认知状态。当小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以后,教师还要让小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理想,让小学生将在集体诵读时获得的激动情绪、诵读顿悟去进行文字表述,有效引导小学生将受到教化表现出来,以此强化德育效果。
        (三)借助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一些小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意积极帮助他人,缺乏一颗关爱之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在课文解析过程中有所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德育教化。为了让小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而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趣味展示课文内容,让小学生在呵呵一笑中牢记故事、悦纳教化。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德育效果离不开角色扮演的现场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破旧的泡沫房子,让小学生坐在里面扮演“老屋子”,然后再选择几个小学生去扮演“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以及旁白者。为了提升角色扮演的表演效果,扮演“老屋子”的小学生可以将泡沫房子轻轻摇晃,创设出“摇摇欲坠”的破旧效果。教师还要趁机引导小学生去探究“老屋子”为什么会破而不倒、摇而不散的真正原因,和小学生一起探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神奇结果。
        结束语
        教师是小学生知识积累、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的陪伴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以德育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平台,并借助电化教学渗透德育、借助读写结合渗透德育、借助角色扮演渗透德育等策略而付诸实施,切实促进小学生的思想提升、道德提高和品质发展,真正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加速小学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文亮《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学周刊》 2021年 第2期  135-136页
[2]谌晓芳《浅议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年 第10期 101-102页
[3]沈红梅《化知为德:小学语文与德育的契合点》《语文天地》2015年 第4期 14-15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