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资源与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客家精神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罗春嵘
[导读] 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为懵懂的判断力,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在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或是组织活动,教师都可以将地方教育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起来。客家精神是客家地区优秀的精神文化,通过学习客家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远大志向,成为推动国家及社会发展的一份子。

罗春嵘   广东省河源市第一中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为懵懂的判断力,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在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或是组织活动,教师都可以将地方教育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起来。客家精神是客家地区优秀的精神文化,通过学习客家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远大志向,成为推动国家及社会发展的一份子。
【关键词】初中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客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28-01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时段是每个人成长最关键的时段,在这期间所树立的三观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快速发育,但是心理发育较为缓慢,开始觉醒一定的自我认知,对事物衍生出自己的判断能力,渴望成长,不过思想上往往呈现出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对事物的认知缺乏理性判断。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另外,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国家发展的现状,间接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加强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客家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客家地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发展志向和国家的前途结合在一起。以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精神为例,客家精神即勤劳刻苦、锐意进取;重教崇文、耕读传家;团结协作、海纳百川;敬祖睦宗、爱国爱乡精神,它是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考验和长期的艰苦奋斗中所拥有的精神特质。在艰难的岁月里,客家人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的精神拼出一条血路,使得客家这个族群越变越强大。在客家精神影响下,客家儿女英雄辈出,如文天祥、洪秀全、孙中山、叶剑英等等,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佩,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后人为国做贡献。
        二、客家精神与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将客家精神引入课堂
        现代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跨学科教学和课程资源整合,像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这些学科都是比较容易实现在课堂上渗透客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就是数学、地理、音乐等学科同样也可以渗透客家文化教育,像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无不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客家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引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图片、电影片段、音乐、歌舞剧等插入客家历史或客家文化,让学生领悟客家精神。


此外,也可以编辑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去记忆,如“五次迁徙,崇文尚武,男子谋生,妇女耕田,尊师重教,吃苦耐劳”,简洁方便,朗朗上口。学生自然而然可以了解到客家历史,接受客家精神的熏陶。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如学习了客家名人,就让学生选一客家名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这个名人的背景和成就。在研究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人物思想的影响,向名人学习,立下为祖国未来而努力学习的豪情壮志。
        (二)多形式开展活动,学习客家精神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可有计划地开展“客家文化之旅”活动,通过“客家家风家训篇”“仁人志士篇”“民俗风情篇”“建筑手工艺篇”等,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客家文化,领悟客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校可在文化节中开设“学习客家精神”专栏活动,组织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客家精神和文化的资料,如客家家书、客家名人、客家史事等,收集学生自主创作的画作、摄影、作文等作品,并在学校的宣传栏、楼梯、走廊、黑板报上进行张贴,打造学习客家精神的主题氛围,进行评优奖励;也可建立客家民俗展览室,通过对客家人生活用具、农具等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客家人生存的艰辛,了解客家千百年来发展的历史,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可开展相关活动,如学唱客家山歌、客家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学生每天在主题鲜明,氛围强烈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会自主养成爱国、勇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接触客家文化,探究客家建筑、民俗等,并要求学生用诗文创作反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客家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接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学生在亲身践行的基础上,对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思想深处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规范。
        (三)家校联合,传承客家精神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学校这个育人主阵地,家庭也是育人主战场。在孩子优秀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家地区的父母可通过与孩子共读家训、共育家风,向孩子讲述客家节日习俗,带孩子做志愿者等形式帮助孩子形成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不断创新我们的育人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客家精神的相关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祖国,2017(17)
[2]徐静静.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2018
[3]欧阳喜军,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 ,2013,(03)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