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饶永红
[导读]

饶永红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华亭一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21-01

        一 课程思政理念的背景
        1.课程思政的提出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如何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如何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外语教学中,达到育人目的,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所谓的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课程的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
        2.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2017年全国一卷书面表达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对唐诗的介绍,二卷书面表达邀请外交参加中国的剪纸艺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2018年全国一卷书面表达考察应用文中的建议和介绍的综合信体,建议信息的同时需要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2020年全国二卷英语试卷命题充分彰显了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语法填空文本讲述了中国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用竹子、桔树和梅花装饰家居的传统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促进树立文化自信。书面表达以和同学去农场采摘为背景,要求学生介绍劳动的全过程,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践行劳动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充分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以教材为依托,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英语课堂是一门语言的教学课堂,更是一门文化的教学课堂,在语言的学习中基本技能相当重要,但是在教育基础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于学生文化背景、形态意识等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人教版选修七UNIT4 Sharing本案例话题聚焦“志愿服务”、“社会责任”、“共享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授课内容为教材中的一份家信(A Letter Home),在信中,Jo围绕自己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体验的学校生活和农村生活,向收信人(Rosemary)和我们展示了该国人民较为落后的田园生活。阅读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人类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社会事业,为社区(Community)和社会繁荣发展积极学习,志愿服务的高尚情怀,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化共享,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的命运、梦想和国家的命运、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成为中外文化的使者。
        2.以活动为载体,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在实践类课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从阅读课程来说,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听力材料,TED演讲也是非常好的栏目,短小精悍,意义深刻。也有很多演讲能够加深同学们对国家的了解,使他们由衷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在听力课中加入几分钟的短音频,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样,在听力课中,也可以渗透思政教育。例如,教师在课上可以将外交部长王毅的发言和现场的口译人员的口译视频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一方面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口译,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通过插入一系列类似的小视频,教师能够把思政教育很好地融入和渗透到口译的课堂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教学活动中。
        3.关注时政热点,融入爱国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共抗疫情,赋予伟大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全民战“疫”也为课程思政融入线上大英语课堂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大学英语教师们精心挑选了我国抗击疫情相关的英语新闻,鼓励学生关心国家时政热点,关注在特定时期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及国外时事。听说课上以“My dream”为题的英语演讲,读写课上,布置以“A hero in my heart”为题的英语作文,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运用语言的输出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凝练疫情特殊时期的“中国精神”。这些任务使得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知识,也关注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此次疫情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学生们纷纷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身处祖国怀抱的安全感和自豪感。
        4.结合校本实际,探索学科课程思政体系
        让学生们大量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在讲述Festivals这一模块内容时,我会让学生们下去了解关于中元节和清明节的常识和故事,然后在课堂上,我们在讲述完万圣节的相关知识后,会从中元节和清明节中引申出‘孝道’这一主题,让同学们充分思考和讨论。挖掘外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中,积极为课程思政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 结语
        “外语教育是中西方语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讲好思政?”相信有很多老师最开始都有这样的疑问在外语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凸显人文教育本质,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政教育体系,能应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外语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