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源于持续学习和精神突国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刘晓梅
[导读]

刘晓梅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荣程中学  7243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19-01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一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素养、文本特质、学生情况,进行恰当有效教学预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文章教学中出新意创意,提高课程效率,既可以愉悦自我,更重要是受益学生,启迪他人,必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通过网络听课学习,我深深感受到:创意的教学设计就源于教师持续的学习和自我的精神突围。
        人的才能是练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听取了王君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设计,从课堂言语表述到课堂流程设计,娴熟自然深刻隽永,课堂驾驭有术有味,文本解读别致,深研有理有据,让我的内心深深的敬服,内心也深深的惭愧,更让人思考,这样深刻的见解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想:这些肯定是与平时积累息息相关。
        张敏老师的《回延安》与《羌村》的比较阅读可,首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人深思:比较阅读如何比?比什么?比的目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就两篇文章从体裁,人物,景物,意象,层次结构和语言特色分别进行比较。将课堂的教学主旨凸显为:体会没有苦痛,就读不懂欢乐。初感此比较,略显突兀。但明白了其整个课堂地教学流程和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之后,亦觉这样的一种思考是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的本身,又高于实际教学的更为深刻的思考。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修影老师用自己所学的“五看教学法”进行《大雁归来》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的五个环节:填一个记录来看篇,改一首小诗来看段;找一组相同词看句,设置一个疑问看词,拓展一个任务看意。


这样的设计将大雁归来这篇文章进行了很好的看点整理,选取的看点别致,板块清晰,新颖精巧,学以致用,学出了新意,学出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设计,展现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智慧。
        印象深刻的是王君老师将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作品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繁多庞杂。如何能够将这样多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考验。王君老师高瞻远瞩,将课堂定位立足“角色”和"突围"两个词,用设计一副图,设计一个图,辨析一个图等相关教学活动,立足文本,提练出愚公的生理角色突围,亚夫文帝的社会角色突国,孟子的学术角色突围等,让人耳目一新。从而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年龄、性别、地位、师承、历史、习俗不是问题。角色凝滞,才是阻碍成长的太行王屋,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愚公,做自己的真将军。这个课程,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注入信念的活水。让我感觉到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教材,要有自己的思考理解,要有对生命的启迪点燃。这样的课堂,会使每一个听者受益收益。也正如王君老师在《更美的语文课》中说,语文老师如果眼界开阔,胸怀浩大,那各种因素就会如同千军万马,被教师调遣腾挪,排列组合。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语文教学会彻底摆脱小家子气,而拥有大格局,大气概。语文教师就是要有这样的眼光、视野和格局,而真正实现这种突围的是教师思想和思维。
        看一个演员不是看他演得好不好,而是看他的创意在哪里。正如马云所言:很多人可以抄袭我们的创意,我们的模式,但是他们抄袭不了我们付出的努力、付出的汗水。 一个个创意设计后,我看到的是一个个语文教师美丽的灵魂,他们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持续学习成长,博观约取,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他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善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性和思维定式,追求心灵自由灵动,勤于书写又善于分析。他们于平淡的教学中追求卓越,追求不平凡。
        所以,一位教师教学中的创意,必然是来源于自身持续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精进,必然是不断超越的孤独倔强而执着前行的身影。他们不断突破自我精神困境,实现精神突围,这样才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轻松和灵动,才有了不同于一般的创新创意和创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