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金行
[导读]

金行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29-01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其主要结构为“一核四层四翼”。“一核”是指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是指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是指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该评价体系科学而权威地指明了高考对教学的引导作用。显然,研究高考试题对平时的一线教学有着积极地意义。笔者对2020年高考试题做了归纳分析,并由此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性和尝试性的教学建议。
        一、试题主要特点
        (一)“四度”有度
        “四度”是指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从难度来看,试题客观题难度有所降低,突出考查应知应会的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如全国I卷选择题中,容易题变多,运算量变小;两道实验题整体难度不大,且考查角度较为常规;计算题 24 题较为基础,两个选做题难度不大且基本等值。全卷难度 0.6 左右。其他两卷难度与 I 卷基本持平,均侧重于考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整卷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 3:5:2,具有很好地区分度(见表1)。另外试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 1  2020 年全国物理 I、II、III 卷各题难度表
        (难度分五个等级,A—容易,B—中偏易,C—中,D—中偏难,E—难)
        表 2  2020 年全国物理 I、II、III 卷各考点分值占总分对比表
        效度方面,试题继续突出对主干内容的考查,通过表二的数据可看出,全国卷将考查的重点和主题集中在力学和电磁学,且对两大主题的考查基本持平。这两大主题在考纲中也是作为重点考试目标,这说明三套试卷的效度很高。
        (二)“能力”关键
        1. 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
        试卷考查学生从多种形式的呈现材料中筛选、分类、归纳、整合相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例如I 卷第 20 题通过图像呈现物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与下滑距离的关系,第 22 题利用图像呈现待测电阻的两条 U-I 关系图线,III 卷 15 题图像给出甲、乙两个物块碰撞前后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等。
        2. 批判性思维能力
        I 卷第 18 题创新试题设问,要求学生分析不同速度的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形,再从这些不同情形中分析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情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3. 模型建构能力
        模型建构能力特别重要,尤其在分值较大的计算题中,迅速构建模型显得特别重要。比如I卷压轴题第25题,要求学生建构起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类平抛)两种常见的运动模型。
        4.实验探究能力
        电学实验题都以伏安法测电阻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迁移变化。非电学实验I、II、III卷分别涉及到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定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于连接体、打点计时器验证动能定理等考点。
        二、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为了适应新高考,笔者提倡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理论基础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该观点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具体建议如下:
        1.让学生自主命题
        高考为了公平公正、试题有难度和区分度,必然会远离“刷题奏效”的观念。通过大量刷题对夯实基础和提高解题的速度无疑是有用的,但对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创新性往往会起到负作用。为了两者兼顾,有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命高质量的题目,以期待用“高质量的刷题”换来高分。这种做法初期固然奏效,但命题教师随着脑海中创新资源的枯竭,命出来的题目质量也趋于下降。另外即使是刷高质量的题目,也难免改变不了学生被动做题的局面。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主命题。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设命题组长。由组长确定命题范围,组员各自单独命题,汇总后老师参与小组内讨论评价,筛选出有实用意义的题目。这样全班就能得到数量可观的原创题。这样一改“天天刷陈题”的枯燥。实施的效果自然是“教者轻松、学者愉快、成绩优异”。
        2.将实验室还给学生
        三张试卷的实验题无不给“动笔不动手”的学生当头一棒。除了II卷第一题,诸如伏安法测电阻、打点计时器、动能定理等实验题,只要学生在实验室真的动手做过,那么他们至少不会对新颖的问题感到畏惧。即使是创新实验,也是基于某个考纲要求的基础实验迁移而来,如果没有基础实验的平台,没有经历实验过程,学生怎么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因此笔者提倡高一高二时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高三也要抽时间到实验室重新做必考实验,有机会带学生做一些创新实验,以提高学生关键能力。
        3.将自习时间多让给学生
        讲解题目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很费时的环节。因此很多自习课都被用于讲解题目亦或测验。这种以讲代练、以考代学的教法尤其是在高三得以广泛应用。笔者认为这固然会带领学生经历解题过程、学习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但也会使得学生减少独立面对问题情境的机会。因此笔者提倡将自习时间多让给学生。教师少讲题、精讲题,学生精做题、多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不会再提倡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作为目前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高中教学就必须深刻领会“一核四层四翼”的涵义。笔者认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既符合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又具有实践意义。笔者期待这些探索能得到更多一线同行们的实践,也期待教育专家的指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