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金凤
[导读] 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但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不同类型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展开素养教育。

金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大雁镇第一小学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22
【摘要】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但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不同类型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展开素养教育。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100-01

        0.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不仅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需要在教学资源上作出调整。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要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程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游戏教学以更加生动具体的主体参与方式将学生喜欢的内容变得通俗化,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效果。
        1.游戏化教学的推进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具有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时间段,理解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点。但游戏教学可以把一些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将一些与法律知识相关的内容融入游戏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正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低年级法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样,在义务教育阶段当中,需要让学生逐渐地养成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并且基于益智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小学生本身需要通过个人情感的满足来进行交流互动,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游戏化教学显然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化的互动空间,实现了师生的平等交流。
        2.道德与法治的游戏化教学措施分析
        2.1 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与游戏设计
        设计游戏情境对于保证课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虚拟情境的角度出发,按照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进行培育,创设实物情境则有助于他们了解学科内容。除去基本的标语、背景板等教学材料之外,教师还可以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调整座位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更加密切的交流渠道。虚拟情境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的素材来呈现,借助音频、视频、动画等内容构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并且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1]。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游戏化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游戏当中发挥,将他们的生活经验表现在游戏当中,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掌握知识。


如在“我们的公共场所”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阶段,这一部分的知识都和社会公序良俗有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习惯。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生来模拟生活当中的排队场景,将生活当中常见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分别扮演市场当中的买方、卖方和插队者,从角色演绎的环节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获得道德体验,了解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遵守公共秩序等。
        当然,教师必须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本身要游戏规则的支持,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始终强调并且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特别是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要进行引导和制止,从而能够维持有序的课堂秩序。例如在“传统游戏我会玩”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经典的“抢凳子”游戏环节,如学生出现不按照规定的行为时,教师则需要侧面指出问题并融入课程教材理念,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2.2 绘本支持下的课程推进
        例如在学习到“这些是大家的”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校有哪些公共财产、财务等,并且让他们了解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方法,从情感和价值观的层面不断地增强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合适的意识。与此同时,在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后,还可以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角度来让学生感悟合格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行为举止与习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教师需要注重从思想层面进行引导和帮助,选择一些比较适合的绘本资源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2]。如教师可以选择童话绘本,用童话的方式呈现出一个简单的故事,之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将故事内容进行提炼,描述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元素,或是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将内容进行呈现和说明,再经过教师的评价来形成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理念,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到游戏化教学的乐趣所在,主动参与到学习进程当中。
        2.3 游戏化教学的预设与反馈
        课程教学本身是一项动态化的工作,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本身也要对教学内容作出考察,应对课堂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一般情况下游戏化教学的时间设计不应过长,促进情感体验的游戏内容最长不得超过15分钟,否则必然让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偏差。每一次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应该作出总结和反馈,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分析游戏环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才能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了解游戏化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促进行为举止的习惯养成。
        3.结语
        游戏资源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的应用价值非常突出,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并培育道德行为,而游戏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明确教育方向,给学生提供多个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韩钰莹,  靳涌韬.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 教育观察, 2019, 08(42):60-61.
[2]胡莉英. 基于儿童立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为例[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