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音乐乐感——增强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但春蓉
[导读] 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1]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也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学生是否能够学好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乐感和鉴赏能力。所以,培养学生音乐乐感,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就成为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的重点。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音乐乐感以及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两个维度解析小学音乐教学。

但春蓉   重庆市云阳县平安镇平安小学
【摘要】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1]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也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学生是否能够学好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乐感和鉴赏能力。所以,培养学生音乐乐感,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就成为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的重点。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音乐乐感以及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两个维度解析小学音乐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乐感;欣赏;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95-01

        引言
        人生就如音乐,要用听觉、感情和本能谱成,不能只凭规律,必须要真正能够感知音乐的美,鉴赏好的音乐,方可真正懂音乐。正如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所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既然是语言学科,那么就需要我们有语言的感知能力,有语言的鉴赏能力。但是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乐感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呢?本人就此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如何培养音乐乐感,增强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一)挖掘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在听中感知音乐,激活音乐鉴赏能力意识
        音乐首先是声音艺术。听就是学生感知音乐的过程,良好的听觉能力是鉴赏能力的前提,会听音乐、善听音乐才能逐渐懂得鉴赏音乐。音乐通过传播,然后别人的听觉接触,经过大脑的加工,最后转化为自己理解的语言,这就是一个音乐理解的过程。所以,本人认为要想培养学生音乐乐感,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多听音乐,挖掘学生的听觉能力,从听中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体验“唱”的乐趣,在唱中感知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语言学科,除了要求学生会听、善听之外,还需要学生开口唱。就如同语文中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样,阅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写作则是语言输出过程,音乐也是一样,如果说听音乐是歌曲信息输入过程,那么唱则是对歌曲感知和理解的表达过程,也就是输出过程。所以,想要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请让小学生大胆地开口“唱”吧!离开了唱,我们教师教学的再生动,所有努力也是白费的。为了避免“缺唱”教学困境,本人在教学中就采取了即学即唱教学形式。每教学完一首歌,都会组织学生开办一个小型“演唱会”,老师伴奏,学生独唱或者合唱,独唱者可以由学生推荐,也可以自荐,尽可能每次“歌手”都不同,鼓励学生敢于发声,即使唱得不好,也没关系,关键在于敢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感知音乐,为音乐鉴赏能力奠基
        小学生的想象力远远超乎成人,他们大多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实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同时想象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能力的先决条件。鉴于此,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学生天生优势,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给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的想象力肆意飞翔。比如可以给学生边听音乐边播放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带着学生走入音乐意境,贯穿音乐背景,让学生结合作者创作音乐的背景以及表达的情感来欣赏音乐。比如教学贯穿该音乐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营造音乐的意境以及情感环境,用强有力的方式表现音乐的生命力。



        例如,音乐教学歌曲《我们的田野》中,初次播放音乐,提问:“同学们,听完歌曲你们有什么感受没有?”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真正想象出音乐中的画面,接着我们可以先反复地播放这首音乐,让学生先对音乐节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尽可能记住音乐优美的曲调以及歌词,然后再尝试着复述音乐中的意境(大部分学生在反复聆听后几乎都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田野的画面),紧接着教唱歌曲,学习相关乐理基础知识后,让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动画视频。(认真聆听歌曲,观看田野的录像,感受田野的美丽,大胆地想象自己身在田野中的感受。)通过想象的画面,真正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想象中,音乐变得生动,情感也会变得丰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单听音乐感受苍白现象,小学生对音乐的重心思想捕抓就更到位。
        (四)创设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在交流中感知音乐,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乐感的培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基础之上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乐理基础,比如较好的节奏感知,较强的语言理解,正确的音乐视唱表达等等。这其中节奏对乐感的培养以及鉴赏能力的养成都至关重要。比如常见的儿歌通常节奏都非常明显,念起来大多朗朗上口,歌词也幽默诙谐,所以,小学生才会喜欢唱这些儿歌。
        本人建议我们尽可能选择一些表达愉悦氛围、轻松愉快的歌曲来进行伴唱练习活动。比如《春天在哪里》、《卖报歌》《蜗牛与黄鹂鸟》等,避免选择悲愤、哀愁的歌曲。活泼欢快的旋律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旋律容易记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会更强[3]。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具有独特性、艺术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音乐不仅需要学生有个人兴趣,同时也需要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创作天赋。基于此,本人以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时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一是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这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谈的,乐感的形成和鉴赏能力的提升都非朝夕之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必须慢火熬煮,有节有理,有条有序方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树立音乐感知能力的鉴赏能力[4]。
        二是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充满趣味性的新事物更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有趣的事情吸引,结合这一身心发展规律,本人认为我们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教学趣味化。比如采取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竞赛教学等激活学生兴趣。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作家创作音乐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乐感缺乏的一大原因在于经验不足,生活阅历过于浅薄,基于此,我们也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层次感受音乐,学会在生活中欣赏音乐,也学会用音乐表达生活体悟和情感,从而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让课堂教学达到1+1>2的教学效益。
        结束语
        在真正的音乐欣赏中,我们可以有一千种心灵感受,不同的曲目、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盛宴”,学生能够享受这场“盛宴”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正确感知音乐和鉴赏音乐。作为新时代音乐教学者,我们当把培养学生乐感作为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前提,将提升学生鉴赏能力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石。相信,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循循善诱下,终将“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周明昕.感悟音乐灵动引领心灵共鸣――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0(10)
[2]靳威娜.浅谈音乐欣赏课在技工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3]浅谈音乐欣赏课在技工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J].靳威娜.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