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德育课中践行法治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李国霞
[导读] 如今,现代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学校在知识和文化上对学生重视和培养,在思想道德以及身心等素质方面也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贯彻落实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年龄的原因,经常不能很好的约束和管控自身,思想以及行为意识容易出现混乱,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本文以初中德育教学为基本探究对象,分析在初中课堂上通过德育课程落实法治教育的

李国霞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第一中学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36)
【摘要】如今,现代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学校在知识和文化上对学生重视和培养,在思想道德以及身心等素质方面也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贯彻落实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年龄的原因,经常不能很好的约束和管控自身,思想以及行为意识容易出现混乱,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本文以初中德育教学为基本探究对象,分析在初中课堂上通过德育课程落实法治教育的意义及其具体践行过程。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教育;道德法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4-059-01

        一、初中德育课中践行法治教育的意义
        德育课程的开设和落实,旨在通过道德法治教学知识和内容, 让学生做到懂法和守法的基本判断和应用,初中时期时中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候中学生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自身感觉不能受到约束和限制。当面对一些违法犯罪的状况时, 由于自身心智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中学生常常犯法不自知,同时没有犯罪严重性的自我意识,是非常不正确和不明智的做法和行为。同时,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利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进步,甚至影响到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进步。
        例如:在许多学校,由于德育教学落实不彻底,中学生与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认识和拉帮结伙,时间长了就会受到不良青年的影响和压迫。学生学习和模仿不良青年的做法和行为,和同学发生争执时, 选择用暴力解决,或者向弱小群体施压出现索要钱财、收保护费等不良行为等等频繁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主要在于,学校对于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灌输,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没有让中学生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长时间这样下去,中学生可能会像那些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不良青年一样,走上犯罪的道路。这非常不利于中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甚至会影响中学生的一生。因此, 学校教师在德育教学课堂上,要积极落实对中学生法治的教育教学, 让中学生了解、学习、掌握基本的道德法治的知识和内容,引导中学生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减少和避免出现校园霸凌的状况和现象发生,鼓励中学生及时矫正措施行为,给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提高中学生德育意识,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初中德育课中法治教育的践行
        (1)重视法律意识,拓宽普法方式
        要加强德育教育课堂中的法治教育,教师应该视法律意识,拓宽普法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加强道德法治教学的讲解和分析内容,让中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认识法律知识及经常或有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并且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有一个基本的正确判断,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法律行为,什么是会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此外,应拓宽学校方面的普法工作,采取定期开设法律知识讲座等措施。
        例如,每年一次的打假日,教师可以在学校德育课堂上用视频转播等形式让中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常识。此外,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者讲师,到校给中学生讲解生活中经常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及其背后的知识。


同时,引导中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面对身边的违法行为时做到制止和告诫。
        让中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法律可以保护自身权益、保护人身安全, 是对抗违法者的有力武器和法宝。通过德育课堂教育,提升法律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让中学生做到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2)转换教学模式,结合实践教学
        在初中德育教学实践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简单讲解法律知识,因为这样无法调动中学生参与学习课堂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中学生对于道德法治知识和内容的了解、认知以及掌握、应用。因此, 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模式,结合具体实践教学。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应以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灵活应用教学手段,不断转换教学模式,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在教学课堂上积极地和中学生互动、交流和沟通,同时在讲解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回答,鼓励中学生多发言、多提问,让中学生生对法律知识内容做到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结合生活实际,引用当下生活出现的案例以及违法行为,让中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对时事热点更直接快速的掌握,但有许多人的行为会出现对当事人的抨击和危害,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和意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视频下面有很多的声音和评论,我们也应该知道,舆论带给当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盲目跟风,偏向不正确的一方, 发布一些诽谤的语言。这样的行为在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当下,是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案例,让中学生认识到语言攻击也是一种违法行为,需要有正确的道德法治意识和行为,让学生有自主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和技能,让中学生有能力分辨出网络抨击者用语言对舆论者的危害和影响,从而更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和内容,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
        (3)结合实践案例,直面法制教育
        为了能够更直观、更全面的,让中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法律的魅力以及严谨性、公正性,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给中学生观看一些案例短片或者有关案件相关的视频和资料,让中学生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到违法带给人和社会的危害,认识到道德法治对一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到法律带给人和社会的公正、公平。在教师结合实践案例,直面法制教育的情况下,有助于中学生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确保中学生在初中德育课堂上可以真正掌握道德法治知识和法律内容,促进中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和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教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便在于,让中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素质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德育课中更好的学习法治教育,在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让中学生自身有自我约束、自我管控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可以保护他人免受伤害,做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三好文明青年。但以上这些,都建立在教师能否在初中生的德育课堂中更好的践行法治教育的,重视法律意识,拓宽普法方式;转换教学模式,结合实践教学; 结合实践案例,直面法制教育,是一个合格的初中德育教师应该考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让 .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J]. 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