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度",让绘本教学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内悟——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黄慧玲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绘本这一特色课程资源,通过延展绘本“长度”,提升绘本“高度”,感悟绘本“温度”,助推绘本教学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内悟”,从而使学生在绘本的“悟读”中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促进课堂教学导行目标有效落地,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温润、更生动、更立体、更弹性、更宽广的育人价值。

黄慧玲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  慈溪  315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绘本这一特色课程资源,通过延展绘本“长度”,提升绘本“高度”,感悟绘本“温度”,助推绘本教学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内悟”,从而使学生在绘本的“悟读”中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促进课堂教学导行目标有效落地,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温润、更生动、更立体、更弹性、更宽广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把握“四度”;深层内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89-01

        绘本是一种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因其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图而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尤其在识字量有限的小学低段,绘本以其色彩鲜艳、画面生动、语言凝练、大大降低阅读难度等优势备受孩子们的喜爱。根据低段儿童的这一特性,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者们在低年级段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的思路,使绘本成为低段教材中的一个主要栏目,其中作为课本内容补充的副版绘本更是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下面,笔者试以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副版绘本为例,谈谈“把握‘三度’,助推绘本教学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内悟”的一些尝试。
        一、延展绘本“长度”,领悟本质内化于心
        反复是很多绘本的结构特点。在绘本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类似的情节
        或画面反复出现,甚至贯穿整个故事的现象。“反复”这一表现形式因其结构相似、语言相近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更有助于孩子们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规律,领悟故事本质。
        执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这一课时,笔者在借助《拖拉鸟》这一副版绘本教材进行教学时,结合绘本结构反复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提前给《拖拉鸟》创编几个反复的故事情节,想象初秋、深秋、初冬、隆冬等各个时间段拖拉鸟的表现。课堂交流自由创编的内容,最后形成了《拖拉鸟》筑巢部分的反复情节:
        秋风起,筑巢忙,它说不急日子长,秋风瑟瑟睡不着,明天一定要筑巢;
        深秋到,天气凉,拍拍翅膀唱歌忙;冷风呼呼难过夜,明天一定要筑巢;
        初冬到,寒霜降,缩着脖子忙玩耍;寒霜厚厚睡不着,明天一定要筑巢。
        隆冬到,大雪飘,浑身哆嗦无处藏,大雪飘飘难过冬,后悔巢儿没筑好
        ……
        通过自由创编不断反复的故事情节,延展了绘本的“长度”,在一次次情节的反复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的本质:不及时做事的拖拉鸟,给再多机会都是一样的结果——拖拖拉拉不筑巢!最后通过笔者补充拖拉鸟被冻死的结局更增强了孩子们对这个本质的领悟:做事拖拉很糟糕,这个习惯要改掉!从而很真切地激发孩子们说出最想对拖拉鸟说的话,顺利完成“拖拉鸟,……”这一绘本留白处的补白。
        二、遇见绘本“高度”,触及心灵领悟真谛
        绘本不仅有精美生动的画面、充满童趣的故事,它更有富含哲理的教育元素。
        很多绘本故事中的意境不曾点破,但它就是那么强烈地充满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这一课中的绘本《肩头上的爱》,寥寥四幅画,却诠释了奶奶“不一样的爱”。



        笔者在运用这一绘本时,让孩子们对比“书包背在肩上的妈妈”和“书包背在孩子身上的奶奶”,两个人谁更爱孩子?刚开始,一年级的孩子们叽叽喳喳,认为那个妈妈更爱孩子,怕孩子受累,书包由自己背。于是,笔者只能再次点拨:那个替孩子背着书包,怕孩子受累的妈妈,她的爱是什么爱?(溺爱)肩上什么也没背的奶奶,她的爱是什么爱?(放手的爱)!那么,是溺爱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还是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更好?孩子马上恍然大悟:“原来,奶奶肩上什么也没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真正的爱。”再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喂你早饭和早饭自己吃,哪个才是真正的爱?对你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和根据实际进行满足,哪个才是真正的爱?对你放纵不管和对你严格要求,哪个才是真正的爱……在一系列的对比中,孩子们看到了“溺爱”和“真爱”的区别,开始甄别日常父母爱的方式是否合适,心中的“一杆秤”慢慢清晰,一双双辨别“爱”的眼睛越来越明亮。
        对绘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应该把对故事的理解作为教学的起点,让绘本故事对接生活,促进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促进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触摸绘本“温度”,温润成长满心欢喜
        松居直说:“好的绘本如同一颗幸福的种子,为孩子播下满心欢喜,使其茁壮成长!”这是绘本独有的魅力。笔者喜欢引领孩子们透过绘本的叙述,触摸绘本的温度,让这份温度埋下感动,埋下善良,也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埋下满心欢喜。
        《我和弟弟》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这一课里的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双胞胎家庭中兄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个绘本以副版故事的形式体现了双胞胎兄弟间的手足情深。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通过挖掘这一绘本中的“温暖故事”,让孩子们触摸绘本的温度,并为孩子“珍惜亲情”埋下感恩的种子。
        “我来到我家时,可不是一个人,还有我的弟弟小亮。”在阅读这一幅绘本时,笔者通过“拷贝不走样”这个游戏,让两个孩子模仿两个宝宝在妈妈的肚子的场景:一起睡觉、一起运动,一起吮手指头,就连出生时也是一起并肩作战,一前一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这么奇妙的想象中,笔者继续引导,“有一个长相近乎一模一样的兄弟陪伴你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个兄弟让你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都不是孤单一人,因为有一个人始终和你并肩前行!”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被一种极柔软的东西所击中,脸上充满了温柔而向往的表情——对手足之情的珍惜自然流露。                                
        在绘本第五、第六幅探讨双胞胎兄弟到底像谁的时候,让孩子们感受,他们的身上流着爸爸妈妈的血,都有着最浓的血脉亲情,而这种亲情是一辈子都无法抹掉的。通过照镜子寻找小脸上“爸爸妈妈的影子”这一活动明白:基因真是太神奇了!原来,我的身上流着爸爸妈妈的血,我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我一定要感恩父母,珍爱生命——对父母亲情的感恩油然而生。
        孩子的心灵就如栽种了花籽的田地,只有不断浇水、不断沐浴阳光,给予空气和养分,田地才不至于干涸,爱的花籽才有可能发芽。而这些充满温度的绘本故事就像那沐浴田地的阳光、滋润花籽的雨露,不断“温润”着孩子幸福成长——一个内心柔软的孩子一定会满心欢喜地成长,成为一个让自己幸福,又能幸福别人的人!
        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说:“几乎任何一本优秀的图画书,都有深处的味道,远处的目标,高处的闪耀。”而开启这“深处味道”、“远处目标”、“高处闪耀”的密码就在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手上。希望我们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能找到这个密码,让我们的绘本教学如一颗“魔力豆”一样深深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更温润、更生动、更立体、更弹性、更宽广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梅子涵.童年书.济南:明天出版社,2011:7.
[2]统编《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