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德智融合”的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   作者:饶红洁
[导读]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拥有很强的生活观念、思考辨别观念等,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融合德智,是培养学生德智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当中深藏着很多德育的元素,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发掘,将它利用到语文教学当中,进而来培养学生。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德智融合”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陈述。

饶红洁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民族中学  云南  文山  653203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拥有很强的生活观念、思考辨别观念等,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融合德智,是培养学生德智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当中深藏着很多德育的元素,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发掘,将它利用到语文教学当中,进而来培养学生。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德智融合”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陈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智融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11-01

        引言:德智包括德育和智育,德育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基础进行的学习。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重点教授学生高考的知识,几乎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思考语文知识的内容,致使学生不能深度的学习语文知识,缺乏了学习语文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现象,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语文课程中融合德智进行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获得了较高的语文德育素养。
        一、在语文课文中实现“德智融合”
        有一句话说得好:“在教学当中如果没有实行德育教学,那就是一种没有教学目的方式方法。如果在德育教育中没有实行课程教学的方式,就相当于遗失了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有关历史人物德育素养方面的古诗词或者是文章,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1]。比如说课本教材中许多诗人的爱国情怀、对社会强大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等等,都是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实现学生良好德育素养和智育素养的有效措施,在语文课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置情景的模式将课本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结合到一起进行教育。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这一课件,它是由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写的一篇诗歌,这篇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情怀和对革命的壮志豪情,激励图奋向上的情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所以,在教授知识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媒体来朗读这篇诗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声中,感受毛泽东当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然后用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诗歌。接来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重点强调诗歌中表达思想情怀的诗句,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课外延伸阶段实现“德智融合”
        在教育工作者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以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场地,但是,如果要在语文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就要以教材为依据,走出教室,让学生将教材和行为相结合,进入一个辽阔的“德智融合”的场地,从而来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在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提倡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比如说人生的活动、人类保护地球的书籍等,而且要指引学生敞开心扉,与书籍当中的人物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等等。或者,在课外延伸的阶段可以设置一些辩论会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让他们能够全方面的发展。


也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教育工作者可以搜寻一些有关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历史人物故事或者是当代名人故事的视频,让学生主动的去吸取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或者说可以结合学生对有关名人或历史人物的喜好程度作为参考点,将其进行研究思考,并且得出结论,最后做出报告发表在班级当中。我们以辩论会为课外延伸阶段的研究对象,举一个案例。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上册《拿来主义》这一课件时,仅用教材当中的内容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的目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带领学生到大教室,举行一场“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辩论会,让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去评价“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看看哪个主义是最正确的,最后得出结论。提出拿来主义就是将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等等用有效的方式“拿来”。通过辩论之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地提醒,让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
        三、在主动体验环节中实现“德智融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语文当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各式各样的体验环节,然后进行“德智融合”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时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历程,才能明确到德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鸿门宴》这一课件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课文,对于他们不懂的成语或词语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分析,然后来了解整篇课文的含义。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角色扮演。鸿门宴当中的人物角色比较多,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通过结合文章当中的通话语句来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物形象,开发大脑,掺杂一点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来更好地诠释这个人物。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精神。
        四、在开发课程中实现“德智融合”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当中的内容来学会怎么样去“做人”。这完全体现了“德智融合”的实践和意义[2]。其实,语文教材就是教学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学会“人生”,就要不断地开发课程,将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丰富化,使得学生在广阔的资源当中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建立完善的自己。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件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悼词,主要概述了对马克思丰功伟绩的评价,和他的亲人等对他的悼念。如果要想让学生学习马克思的“做人”精神,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互联网多搜集一些关于马克思的丰功伟绩,或者让学生在课后用自己的方式搜集关于马克思的事迹,然后通过不断地丰富这个教材,更能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借鉴马克思的做人精神来发展自己,改造自己。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来说,要将德智融合到当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带领学生认真的做人,不断地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谭轶斌. 教文育人: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 000(004):P.3-6.
[2]陈志海.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J]. 魅力中国,2019(20):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