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三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袁锦兰
[导读] “三环三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追求。本文结合具体的课例,探究在三个环节中,从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之火到深入家国情怀之髓,再到最后感悟家国情怀之神,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袁锦兰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中学
【摘要】“三环三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追求。本文结合具体的课例,探究在三个环节中,从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之火到深入家国情怀之髓,再到最后感悟家国情怀之神,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三环三学”;初中历史;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50-02

        “三环三学”是笔者所在学校长期推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把常规教学优化为“三环三学”,即一节课里,按“预学→研学→验学”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相应的课堂前阶段的“预学”、课堂中的“研学”和课堂后阶段的“验学”三个学习环节。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家国情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本文以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探讨在“三环三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一、预学环节:定标导学,点燃家国情怀之火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价值追求,只能通过潜移默化,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预学环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定标导学和预习导学,解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问题。这个“标”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而这个“导”需要引导、激发学生,使学生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的提升。
        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可充分利用典型的史料,制造各种冲突,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之火。在本课例的预学环节,笔者通过平板推送张学良的生平资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出示以下史料:
        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这就是我的生命。
        ——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
        提问:为什么明明活了101岁的张学良,却说他的生命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以张学良的生平简介及相关材料,设置矛盾与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二、研学环节:探究释疑,深入家国情怀之髓
        研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精讲释疑,或学生合作探究释疑,给予学生充分的资源和时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气氛中解决重难点问题。
        对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来培养家国情怀素养,需要借助多种史料,创设各种情境,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悲喜,共命运,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让家国情怀素养融入血脉骨髓中,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而由于他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这种评价变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主题:张学良从“不抵抗将军”到“千古功臣”的心路历程
        材料1:
        张学良执行“剿共”过程中的损失表
        劳山战役 东北军110师被歼灭,师长何立中战死
        榆树林战役 东北军107师被歼灭,619团团长高福源被俘
        直罗镇战役 东北军109师被歼灭,师长牛元峰战死
        ——白树震《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问题:张学良在执行“剿共”的过程中,有哪些损失?这种损失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述:损失三个师和三员大将。顶着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去西北“剿共”,失利使张学良陷入迷惘,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产生了怀疑。



        材料2: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该到白山黑水之间(指中国东北地区)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指陕西)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              ——吕正操《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与共产党的合作信使》
        问题:从东北军的盼望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述:埋怨、失望、痛心、厌战。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的消极情绪给他很大的触动,他希望抗日,这为张学良后来发动西安事变作了铺垫。
        材料3:1936年5月,中共在东北军中秘密发行的《活路》杂志(其内容是宣传只有抗日才有活路)被特务发现……8月28日,又发生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逮捕了在张学良身边工作的北平学联代表宋黎(中共党员)等人的“艳晚”事件。
        ——白树震《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问题:从这两件事,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讲述:张学良与中共秘密联合,主张抗日,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对张学良思想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
        材料4: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并不是一时冲动。从1936年9月22日至12月9日,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书谏、口谏、苦谏,甚至哭谏,均被蒋介石拒绝。至此,张学良与蒋介石政治上的分歧,“已无法化解……”张学良被逼无奈,只好拼死一搏,实行兵谏。
        ——高灵灵《张学良口述中的西安事变》
        问题:根据材料,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前做了哪些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张学良心路历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以上史料合作探究释疑活动,一方面培养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史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参与了历史人物的人生,做到感同身受,抱以理解之同情。从张学良身上,学生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从民族大义出发,个人命运服从国家命运,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验学环节:小结内化,感悟家国情怀之神
        前面,通过预学环节的定标导学,引出张学良这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制造冲突,引发学生思考,点燃家国情怀之热情。通过研学环节,学生合作探究张学良从“不抵抗将军”到“千古功臣”的转变,对张学良的心路历程有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中国各阶层在民族危难之际的正确选择,责任与担当,使家国情怀素养深深扎根于心中。最后,验学环节,主要是小结内化升华,检测评价,开展评价性学习,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感悟其精髓。
        教师讲述:回首百年,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他自己却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材料1:到南京,我真是都准备好,预备死……就是今天我还敢说这句话,当你面说,假如国家要用(得)着我,虽然九十岁了,我赴汤蹈火我不推辞!
        ——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2:“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由此可见,张学良的拳拳爱国之心,直到耄耋之年也未曾改变,贯穿于整个生命中。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话,就是告诉学生,爱国需要怎么做。最后,要求学生在平板互动留言区发表意见:1.在民族危难之际,应该拥有怎样的爱国担当?2.在和平年代,又应该如何爱国?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各抒己见并点评其他同学的留言,深入理解爱国的做法和意义。
        四、结语
        在“三环三学”教学模式下,本课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充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经典史料,从对个人、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等多种角度选取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分析、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由此,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人到国家,从理解他人,到认识自己,最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