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作用——故事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王琴
[导读]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融入故事的数学问题,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低段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提升思维力是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我们的“法宝”——小朋友最喜欢的故事,来为课堂增色。


王琴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小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融入故事的数学问题,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低段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提升思维力是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我们的“法宝”——小朋友最喜欢的故事,来为课堂增色。
【关键词】数学;故事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44-01

        一、追溯缘起
        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天使们,如何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讲清楚,令我倍感棘手。
        比如一上数学课堂作业本P32第5题:
        5*.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   )+(    )=(   )+(    )=(   )+(    )=(   )+(    )
        8-(   )=5-2=(   )-(   )=(   )-4=(   )+(   )
        以往教学一年级时,该题的错误率较高,今年我又担任新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再次碰到了这只“拦路虎”。在订正的过程中,几个小豆丁把我团团围住,小朋友A:“老师,你能教教我们吗?”我反问A:“那你能告诉老师,8-( 3 )=5-2这里你为什么填3?”A:“我想到8可以分成3和5,所以8-(3)=5。”
        通过和小朋友的访谈,我进行了错题分析:
        1.错例:8-(3)=5-2
        原因分析:小朋友之前接触的均为类似8-( )=5的题,即“被减数-减数=差”的形式,由于思维定势,他们第一时间想到8-(3)=5,而未将等号右边的5-2看作一个整体。同时,对“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这一概念理解不到位。
        2.错例:8-(5)=5-2=(3)-(6)
        原因分析:减法中,被减数≥减数。也有可能受5-2=3的影响。
        3.错例:(2)+(8)=(3)+(7)=(2)+(8)
        原因分析:未做到有序思考,思考答案时不全面。
        4.错例:出现3+7=(5)+(4)
        原因分析:计算错误,该情况也可能是对于10的分与合不够熟练。
        二、解决问题
        原因2、3、4可通过一定的讲解配合练习来巩固,原因1较抽象。


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妈妈和李奶奶带了同样多的钱去买苹果,妈妈买了两个差不多的苹果(放在天平左端),李奶奶先挑了个大苹果,请问她还能再买一个大苹果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只能挑个小的,她的钱不够了!”(李奶奶两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放在天平右端)接着给孩子们科普天平的原理,等号就像天平,左右两边重量相等才会平衡。小朋友们得出结论:“钱一样,能买的苹果重量一样,此时天平平衡。”同时推理出:1.等号就像天平,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等式才成立;2.两数相加,若要得数相等,只能大数搭配小数,大一点的搭配小一点的,依次类推......我和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它为“苹果原理”。讲完故事,我停顿了1分钟,此时“无声胜有声”,看着一张张若有所思的小脸,我的心里满满的。在这1分钟里,我也在反思,当孩子们做作业碰到问题时,是不是自己没有讲明白或者讲的方法不对。
        接下来,一切都水到渠成,我把1-9九个数学写在黑板上,提问:两两组合,如何令两数相加的和相等?孩子们立马反应,运用推论2,最小的1搭配最大的9,小点的2搭配大点的8......它们的和刚好为10,第1题顺利解决。类似此类两两组合也为四年级学等差数列求和奠定了基础。当然,小朋友一开始想到的是用10的分与合来做,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此时,我给孩子们渗透数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孩子们兴致高盎。
        第2题较第1题错误率更高,孩子们联想到推论1,找到5-2这个突破口,根据等号的传递性,等号相连的所有算式得数均为3,问题转化为8-(   )=3、(   )-(   )=3、(   )-4=3、(   )+(   )=3,而此类题目是常见题型,问题迎刃而解。
        在具体订正的过程中,我教孩子们一些小窍门,巧用符号来做题。在小朋友认识“=”含义的前提下,把 5-2看作一个整体,先分别在8-(   )、5-2、(   )-(   )、(   )-4、(   )+(   )下面各画一条横线起到强调作用,等号右边5-2=3,左边8-(   )也等于3,8-5=3,答案为5,运用此方法依次类推。然后,小朋友在横线下面把对应算式的答案写下来,再次检查答案的准确性。最后,小朋友读一读,在诵读中加深理解。
        小故事中蕴藏着大道理,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步步深入,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并且印象深刻。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接地气的故事,把教学重难点融入到故事中,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和咀嚼其中的寓意或内涵,从而建立知识的表象,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胜过教师最精妙的语言组织教学。
        三、举一反三
        在后续的教学中,孩子们发现运用“苹果原理”可以解决各类问题,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比如一下数学课堂作业本P54第4题:
        教学时,我激励孩子们:“谁愿意做小老师上来讲?”话音刚落,教室里小手如林,孩子们纷纷争做小老师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先确定最中间的数,剩下的用“苹果原理”推论2大配小的原则两两组合。经尝试,中间只能填10、30、50。
        也曾在试卷上看到比大小的题:
        52+a=86+b,比较a、b的大小。90%以上的孩子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答案,根据“苹果原理”,要令等号成立,左右得数要相等,而86>52,86只能配小一些的数才能令等号成立,故a>b。该题也可使用赋值法,没有具体值,就给它一个,令b=0,则52+a=86,a=34,a>b。我在讲授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盐很难下咽,但将其加入汤中,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数学知识如盐,将其加入故事中,就能成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故事为载体,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拉近数学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得高冷的数学也变得温暖起来,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启蒙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