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农秀娴
[导读]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应予以重视。本文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秀娴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贵合小学  532808
【摘要】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应予以重视。本文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90-01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小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教学活动。这可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指导解题技巧,培养解题好习惯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认真审视问题,标出问题中的关键已知条件,为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做好准备。其次,本文对目标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掌握了一些隐藏在其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范围。对于综合性强、条件关系复杂的题目,要注意问题中看似无关紧要的条件,防止落入问题制造者设置的一些文本陷阱。比如,给出水池的长宽高,让求其蓄水容量,前面长宽高的单位均为米,最后求解的蓄水容量单位是立方分米,小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忘记单位换算这一步,造成解题失误。再次,对已知条件进行分类整理或者是重新组合,具体可以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信息整理,这样可以让已知条件变得更加清晰,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法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将题目中的一些具体信息进行转化,使其成为自己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信息。具体可以进行形象与抽象的转换、逆向与顺向的转换、生活与数学的转换等,转换之后,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题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和探索,采用各种方式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在进行“分数除法”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小学生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且有效锻炼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为其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教师结合班级日常活动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班现在有班费24.5元,卖废品又获得16.1元,同学们打算将这些钱用来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如果用来买《少儿科普杂志》,总共能买7本,如果用来买跳绳,总共能买14根,如果买3本杂志,剩下的钱都用来买跳绳,那么最多能买几根跳绳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容易激发起小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并在真实解题的过程中促进其解答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他们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耐心,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有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和思路。比如,题目“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部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将题目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也就摸不到解题思路。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感觉不到想法的学生会发现,只要用绘画来描述整个过程,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或方法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乐趣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6月1日是儿童节,他们会准备一个聚会。老师用长方形纸箱做了一个画盒,想用彩色纸把它包装起来。此时,小学生可以帮助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彩色纸。事实上,这是一个小学生用长方体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当老师们求助时,小学生们会很乐意帮忙。他们希望用尺测量盒子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这些数据计算最终结果,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然后记录整个过程,并与同学、老师分享。为了激发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月的“小问题解决者”竞赛,比较谁利用本学期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这也可以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
        五、引导发散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其发散思维,并且多角度解决问题。比如,在解答“两车相对而开,5h后相遇,一车速度为55km/h, 另一车为45km/h, 求两车原来的距离?”这一题目时,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利用多种解法来求解答案。可以先求两车行驶的距离,然后将其相加;也可先求两车1小时总共行驶的距离,然后再乘以相遇时间;还可设两地距离为未知数,然后列方程求解。当然,为了启发学生找到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然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解决办法和方法。小学生在分析别人的解决方案和方法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了解,有时甚至灵光乍现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从而有效促进自身解题能力的提升。
        六、开展梯度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首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进行一些基本的问题解决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些问题。其次,新课程教学结束后,可以适当增加解题训练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学习完整个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梯度训练步骤,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题解决技能、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发散思维、实施梯度训练等方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旭.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4):15-18.
[2]白存静. 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30.
[3]马贞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J].西部素质教育,2019,(07):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