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有效贯彻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赵旭光
[导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强调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将德育教育贯彻其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满怀动力地去学习与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在历史文化知识学习与了解中,学生还能够汲取先辈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并将其进行弘扬与传承,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进

赵旭光   芜湖财经工业学校  241000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强调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将德育教育贯彻其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满怀动力地去学习与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在历史文化知识学习与了解中,学生还能够汲取先辈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并将其进行弘扬与传承,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推动性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贯彻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贯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204-01

        引言: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道德素养与思维品质是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根本教学目标,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制定科学合理且严谨的教学方案,促进德育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本文重点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贯彻策略。
        一、 提升教师自身道德素养,为高效德育教育提供支持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是学生思维的激发者,更是学生品质的培养者,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要想高效的落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有效贯彻
        实与开展德育教育,道德素养不佳的教师是无法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由此观之,历史教师应当是德与才兼并的“仁师”,唯有“仁师”才能够培养出道德品质绝佳、人格健全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强化自身的德育感知,以此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1]。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其不仅要具备敬业爱生的优良精神,还应当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时,教师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带来熏陶与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要想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是参加德育教育培训,这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教师德育素养的培养;其次是自我提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我阅读的方法,不断的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道德素养的增强。
        二、透彻挖掘课本教材,有效汲取德育教育因素
        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强化整体知识教学的实效性与合理性,满足素质教育对现阶段学科教育所提出的能力培养需求是当务之急。德育教育的渗透是教师提高学科教学成效的有效渠道,而历史教师在对高中生开展课堂教学中,要想合理、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应当立足于课本教材,从中挖掘出有用的教育因素。因为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层面上的教育,和其他教课程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课本上蕴含诸多思想教育的知识素材,也能够让德育教育在课程教育中有效实施,但是二者在互补与融合当中缺乏一定的标准,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对德育因素展开有效的挖掘,随后在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与实际特征,展开具体化的设计。



        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古代史向学生讲解那些优秀的艺术成果与思想文化,促使学生更好的感悟。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智慧如孔孟之道与庄墨思想等。通过指导高中生对这些思想进行理解与分析,可以让他们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感知与理解,也能够指导学生感悟古人思想的智慧所在,如墨子所提出的“非攻、兼爱”,学生应当掌握与推崇该思想,这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其德育感知的有效提升。同时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与分析,促使他们感悟到这些思想所呈现出的现实意义,以此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思想引领,这样不仅可以彰显历史教学的奥妙之处,也能够让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高度的整合与落实,为学生正确思想态度的树立提供支持。
        三、丰富教学手段,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
        伴随着科技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高中阶段的教学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多媒体的出现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便捷化的教学方式。所以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将德育教育渗透集中,借助丰富、多元且新兴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出活跃且高效的德育氛围,促使学生优良氛围的熏陶下得到精神的升华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与劳作文化同世界各地进行对比,促使学生意识到我国古人的无穷智慧以及古代社会工艺与劳作的先进,强化学生的民族骄傲感;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的影片资料,促使学生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强化对历史的感知与认识。同时,学生会对那些挽救民族危亡,打开中国商业大门的爱国人士充满浓郁的敬佩之情,进而强化自身的爱国情感[2]。
        四、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
        在高中历史教学开展中,要想让德育教育渗透成效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性的理解与感悟学习的主题,并且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情感。教师要让历史课程的分析更加的直观生动且具体,尽可能避免单一、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多利用范例、实例等来说明具体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印象。不仅如此,学生也会对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更好的情感共鸣与了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开展中,该内容主要讲述了日军侵略我中华国土为我国带来空前灾难的历史事件。在为学生讲解该部分的内容时,应当让应当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学生到抗日战争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经历过的水深火热与深重疾苦,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其还能够在心中默默立下为强国而努力的伟大志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切实意识到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时革新与转变教学方式,挖掘透彻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学生营造优良且和谐的德育教育氛围,促使让学生时刻保持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银锋. 浅论德育艺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19(4).
[2]张鹏.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究[J]. 神州(上旬刊), 2020, 000(011):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