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特点和自主学习的视角设计教学——以《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倪冬红
[导读] 语文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道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还应该知道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的模式,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故要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应从学科特点和自主学习的视角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以《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为例。

倪冬红   乌鲁木齐市第67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语文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道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还应该知道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的模式,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故要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应从学科特点和自主学习的视角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以《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为例。
【关键词】语文学科特点;自主学习;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203-01

        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授课前,在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同时还需要针对这节课思考这三个问题: “教的原因、教的内容、教的过程”
        “教的原因”:《义务语文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科特点和自主学习的视角设计教学,要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文的开头,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身处情景之中。整个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为开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顺序,以语文用语为工具,以启迪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设计教学过程。本文以《未选择的路》为例,从学科特点和自主学习的视角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国际上普遍将语文素养定义为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就是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确定的。
        【多媒体展示】深秋时节布满落叶的一条路
        【引导提问】:外出游玩的你,面对眼前的两条路,你会选择哪一条?为什么?
        【介绍】:一条是平坦的、人迹很多;另一条是崎岖的、人迹罕至。
        【引入】诗人选择了哪条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科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端。在本节课引入的设计上,从语文的视角介绍了两条路的区别和联系,颠覆了学生的认知,提高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提示并巩固重点字词,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各节的含义。



        【课堂检测】:学生竞答幽寂、延绵、荒草萋萋、伫立、涉足的意思
        【投影】词语的含义:幽寂:幽静寂寞。延绵:延续不断。  荒草萋萋: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站立。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讲解】大家要注意萋萋,这个字是草字头,所以是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是指人长时间地站立,所以是人字旁。学科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在朗读文章之前,需要先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课堂检测】学生朗读展示:
        【讲解】朗读诗歌时我们要注意:1、咬字准确清晰  2、语速语调恰当 3、感情饱满充沛。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目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探究】面对两条不同的路,诗人站在岔路口,他将如何选择?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情感波动?
        【教师展示】教师范读第一节。在读得过程中特意突出咬字准确清晰,语速语调恰当,感情饱满充沛并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我”心理和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去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
        我从“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一句中的“可惜”二字,感受到诗人对不能同时去走这两条路的惋惜之情。
        我从“久久伫立”中读出了诗人在苦苦思索,面对两条路,他既矛盾又犹豫的心理。
        【自助、探究】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以“我从      中读出了(感受到了)       ”这一句式,体会诗人的心理和感情。
        【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整首诗充满着一种忧伤和遗憾之情。但是,诗人既然做出了选择,为什么又为选择一条路而哀伤呢?请大家回到文字里去思考这个问题。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目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投影】补充介绍:1912年,38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辞去安稳的教师工作,变卖农场,举家迁至离伦敦不远的一间木板茅屋,开始写诗生涯。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探究】联系生活,体悟哲理
        学科特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文以“教的原因、教的内容、教的过程”为思路,以学科特点和自主学习为视角,设计了《未选择的路》教学。这节课运用多媒体等工具让本节课更贴进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运用课堂检测(有奖竟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还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通过探讨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启迪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