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守正创新——从《诗仙搁笔》获奖看湖北大鼓改革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徐颖
[导读] 自2013年拜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付群刚先生为师学习湖北大鼓至今。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    徐颖

        自2013年拜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付群刚先生为师学习湖北大鼓至今。在前辈艺术家的精心培养、热忱扶植下,我对湖北大鼓的风格特色、艺术精神与演唱技能,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认识。为我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湖北大鼓的发展,从清代道光年间到如今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在流传和发展中创作了很多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是湖北的一个重要曲种。湖北大鼓的唱腔富于变化,唱法风味独特,加之鼓、板敲击的轻重强弱与缓急快慢,非常扣人心弦。表演上注意运用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而又浑然一体。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湖北大鼓于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观众的层次、口味也随之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湖北大鼓要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必须赶上时代的潮流,与多元的艺术世界沟通,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合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于改革和创新。
        改革、创新其实就是曲艺艺术传统精神之所在。许多前辈艺术家就是通过改革唱腔和表现形式来推动曲种发展的。他们根据各自的素质和优长、嗓音和形体特点,在原有唱腔基调上溶旧化新、兼收并蓄,从而创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流派。现在湖北大鼓仍能活跃在舞台上,正是前辈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是他们艺术创造力的结晶。改革创新不是凭空杜撰,而是锐意拓展,这一点我的师父付群刚先生在技艺的传承中既注重保留传统,又坚持创新发展,对表演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编排,为湖北大鼓的改革和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大鼓在表现形式上要改变以前只能适应简单书场的单调伴奏演唱形式,可由单人演唱形式进入多人演唱形式,集领唱、齐唱、合唱于一体,讲求舞台表演的组合和变化,根据曲目的内容需要,可尝试将固定式伴奏改为站立活动伴奏,丰富伴奏音乐织体,以更好地烘托唱腔,表现现代生活内容,加强曲目情绪性、观赏性,丰富整体形象。早在2013年,师父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所创作的湖北大鼓《人民调解员》中就做了大胆的创新尝试,采取了“比划”加“演示”的手法,将其传统的一人表演改为一人主唱、乐队人员参与扮演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进行表演及伴唱,通过两名扮演者漫画夸张式的表演让观众更直观欣赏并了解故事情节,使舞台呈现也更具活力。如此创新既不失湖北大鼓表演风格,又关照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该节目多次走进机关、军营、社区进行惠民演出,均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再如,我与师父二人共同主演的湖北大鼓《诗仙搁笔》,师父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唱腔上进一步进行了改革创新的探索和实践。《诗仙搁笔》这一作品选取中国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的“搁笔亭”传说故事为素材,在创作过程中秉持“艺久必变、变则新美、美不离宗”的理念,十数次改稿编曲,坚持湖北大鼓创作与表演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文艺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了一个具备历史文化内涵、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曲艺作品。《诗仙搁笔》突破旧式,把俗与雅、古与今、曲艺与戏剧巧妙地融合,表现形式上采用的是男女双档演唱,男演员击鼓板,女演员敲碟子,男女双档表演湖北大鼓需要两人默契配合,鼓板与碟子运用恰当,人物跳出跳进清清楚楚。


现场乐队除了托腔保调伴奏以外也为其帮腔伴唱,主唱与乐队一唱一和,帮腔与唱腔互为增辉,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生动。
        湖北大鼓在音乐方面改革声腔艺术是其核心。师父在创作湖北大鼓《诗仙搁笔》时就借鉴了姊妹艺术以丰富该作品,巧妙地将京剧和楚剧的唱腔融入其中,更好地塑造人物,使得曲中人物更加生动、鲜活,也更符合人物特征。例如,师父在作品开场清唱的四句:“大鼓一敲精神抖,长江涛声伴歌喉,黄鹤楼上忆诗仙,搁笔佳话千古留”最后的甩腔就运用了京剧“引子”的手法来表现,前四句就为整个作品定好了基调,彰显出诗仙李白的超然气度,观众听后觉得既新鲜又过瘾。后面当李白得知崔颢辞世,悲痛万分,仰天长叹时有这样一段表唱“:国失英才,我失友,犹如剜却心头肉”,这一段运用了楚剧的“悲腔”,师父在处理这一段时一字一句,一腔一板,一招一式都使之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人物心情,观众听到此处都会为之动容。
        师父对我所演唱的唱段也做了精心的设计。其中,描述李白在江夏太守的陪同下游黄鹤楼时的场景中唱到:“游完山前游山后,游完附楼上主楼,风光无限看不够,江汉景色一眼收”,此唱段就扬我唱歌之长,在装腔时使唱腔抒情、美俏,更符合女演员的声线特点,在运用师父所教的演唱技巧后我也积极进行二度创作,使作品增添唯美色彩。歌曲《黄鹤楼》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曲中,江夏太守给李白诵读崔颢为黄鹤楼写的七言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将歌曲《黄鹤楼》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其旋律优美,能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其意境之中,唯美唯新。这种呈现方式在以往的湖北大鼓演唱中是未见的。
        湖北大鼓在表演上需根据曲中人物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加以诠释。念白要符合音乐唱段的律动性,其音调的高低以及语言的快慢应该与唱段完全融合统一,充分强化人物情绪与角色性格。如果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则会影响舞台效果。身段即表现人物内心及性格,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手眼身法步”的灵活运用能更好地诠释作品内涵,让观众拥有更好的视听效果,是将戏演“活”的至关重要的部分。湖北大鼓《诗仙搁笔》中的角色有唐代诗人李白、江夏太守等人物,因其特殊的时代和掌握了人物特点后,师父将戏曲中的念白与身段广泛运用其中,以塑造李白仙风道骨、飘逸倜傥地人物形象。该作品得到了评委和专家的肯定,于2019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2020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入围奖。湖北大鼓《诗仙搁笔》的大胆改革创新无疑是成功的。
        通过跟师父研习湖北大鼓,无论是《人民调解员》还是《诗仙搁笔》,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湖北大鼓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新陈代谢”发展的规律,即要以史鉴今,代代相传,又要薪火永继,开拓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日新月异、绚丽多姿,才能取得发展,这将是我们这一代曲艺工作者的主要课题。师父常说我作为一名演唱湖北大鼓的女演员是很甘贵的,并给予了厚望,我定不辜负前辈的期望,将会沿着我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为湖北大鼓艺术繁荣与光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