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事上练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徐佳欣
[导读] 工作即修行,事上磨,事上炼,内心的智慧和思维以及精神世界才会变得强大。王阳明说,我们的心是以天地万物为主体的。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徐佳欣   650500

摘要:工作即修行,事上磨,事上炼,内心的智慧和思维以及精神世界才会变得强大。王阳明说,我们的心是以天地万物为主体的。我们的心不动,就等于是死的。心必须要在事物上呈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心。事上练,练的不是事,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看到欲望,思想要端正,如果它属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来,如果它不属于我们,就理智地推辞。事上练,所练的事包括了好事与坏事,好和坏,看似分明,其实是他们之间没有界限,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会升华为好的。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事上练;修行
        一、“心学”大师王明阳
        王阳明从少年时起就异常聪明,父亲希望他用功读书,他却立志要做个圣贤。为了体悟格物致知的道理,在林中不吃不睡格竹七日,最终病倒,由此感叹做不得圣贤。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人,但兴趣涉猎广泛,政治、军事,诗书,哲学都涉及甚至精通。他用兵如神,屡建奇功。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39岁来到庐陵,出任庐陵知县,他第一天就职就有上千人告状。他常常讲知行合一,事上练,出任知县并不是一份清闲的工作,那么他是如何充分发挥“事上练”的智慧?其实,短短数月他就把庐陵县治理得井然有序,告状的人也少了很多。
        二、静坐和事上练
        (一)静坐
        佛家最有名的静坐——禅定,坐禅,打坐。但儒生所谓的静坐和儒家的静坐是不同的,佛家是坐枯禅,即明心见性之空言,而儒家讲求修己治人。曾经有学生问王阳明,为何自己按照老师所说静坐,收放其心,感觉颇好,但是一遇到事还是不行。王阳明笑说,静坐一定要和事上磨炼合在一起,事上磨才能立得住。前面提到,出任庐陵知县第一天就有上千人告状,场面一度失控,人人都在诉说自己的冤屈。这时的王阳明并没有被这种混乱的局面吓坏,而是静静地聆听百姓的诉求,大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百姓们不想交税,这不是一件小事,税收是国家大事,不是一个小小知县说了就算的。他首先安抚百姓情绪,然后表态,一定会为百姓负责到底,之后便开始了解具体情况。
静坐,并非是进入一种玄虚的状态,而是进入一种思维上的“惟精惟一”状态,人在红尘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情绪的,欲望的影响,然后逐渐失去控制,心被外在干扰绑住了,这就是人心惟危,所以哲学常常面临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


那怎么才能让危险的人心升华到自然的,天人合一的道心呢?那就是惟精惟一,从静坐开始,使自己的思维模式达到“精一”的状态。最后在事上磨炼,如同磨刀,不管多么好的材料,没有磨刀石的打磨也造不出一把好刀。这样我们的精神、思维、内心世界才会越来越强大。
         (二)洞悉全局解决问题
        他做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迅速地把情况了解清楚,所以,事上练的第一个智慧就是洞悉全局。面对这件事,了解这件事,把握这件事背后的规律。百姓们是要交一种叫做“葛布税”的税,葛布是一种纺织原料,产于江浙,但是庐陵是不生产葛布的,百姓们不仅要交这个税,而且税费高。王阳明了解后觉得确实不合理,立刻表态免去葛布税。一个小官,刚上任就敢承诺免去葛布税,这要当多大的责任?这就是他强大的知行合一能力。不仅能洞悉全局,而且敢于担当,免去税收会直接触碰到明代朝廷官员利益,但了解清楚事情背后的原因后,就很好处理。葛布税的产生是一名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搞出来的名堂,于是直接写信举报,把庐陵县民不聊生的情况写得淋漓尽致,宦官权衡各方利弊后终于免除了该项税收。
        三、工作即修行,把握事物背后的规律
        有一个官员,常常去听王阳明上课觉得受益匪浅,就向王阳明请教,但是每天都有公务要处理,不能每天跟随王阳明修行。王阳明却认为,他教学并不是要求弟子放弃公务天天都要去聆听,跟随他修行,而是工作即修行。就以审案为例:首先,审案时不能带有情绪,在审案的时候带入愉快或悲伤的情绪,就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其次,每个人所处立场不同表现出的情绪也就不同,原告是受害者急于逃回公道,被告也害怕自己承担的后果太严重,对于这种场面只能冷静沉着应对;最后,官场上贿赂的风气屡见不鲜,不能因为某一方送礼了,就偏袒某一方,也不能因为某一方阿谀奉承就心软,更不能因为有上级为了自己利益要求你无故惩治谁,你就真去惩治。总之,必须秉公办理任何事。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工作中的修行,如果你离开工作专门来听课,那就成了水中捞月,永远扑空。
        真知就要能够去行动,有行动的能力和智慧。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参考文献:
[1]汪立夏.知行合一事上练[N].江西日报,2017-09-22(B03).
[2]韩中谊.道德实践的神圣化——王阳明“事上致良知”的比较哲学解读[J].孔子研究,2011(03):55-64.
[3]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明)王守仁,2012
[4]董卫国.格物致知及其心性论意涵[J].哲学动态,2014(07):39-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