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旅:《纯真年代》的精神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戴梦霞
[导读]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从心理分析叙述了埃伦·奥兰斯卡,纽兰·阿切尔和梅·韦兰的心灵之旅。他们受清规戒律的制约,陷入精神困境。但在“超我”的作用下,由于埃伦的自我牺牲,纽兰的自我躲避和梅的自我保护,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戴梦霞 

摘要:《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从心理分析叙述了埃伦·奥兰斯卡,纽兰·阿切尔和梅·韦兰的心灵之旅。他们受清规戒律的制约,陷入精神困境。但在“超我”的作用下,由于埃伦的自我牺牲,纽兰的自我躲避和梅的自我保护,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人物、心灵、精神分析
        引入    
        学者们最早是对主人公纽兰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这部小说;也有评论家从哲学层面解读这部小说;或是从柏拉图的哲学出发,探讨艾伦·奥兰斯卡身上的苏格拉底色彩;或是从实验主义的角度分析阿切尔失败的人生。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精神学角度着手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从个体心里感触上升到人生追求自由,唤醒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入思考。
        1三个人物的精神困境
        旧纽约充斥着各种陋习。阿切尔和奥兰斯卡之间的爱情也因此而破碎。在华顿的眼中,纽约是“平静表面下的黑暗世界,这个世界的居民往往是贪婪、不满、情绪扭曲的生物。在这里,一切都不好”(P164)。
        1.1不顾一切的反叛者
        作为彻头彻尾的反叛者,艾伦生来高贵。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下,艾伦想和丈夫离婚,引起轩然大波。但艾伦坚持自己,拒绝回到丈夫身边。
        此外,她鄙视一切,反对陋习。与周围的人不同,她不遵守富人的习俗。相反,她用讽刺的话语揭开了这些人虚伪的假面,展现了她正义的思想和叛逆的性格。
        正是这种罕见的“洞察力”和独立的性格吸引了阿切尔,但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无果的。足够清醒的是,艾伦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说服阿切尔看清现实。结果,艾伦毅然离开纽约,前往巴黎。
        1.2徒劳的挣扎者
        阿切尔出生于上层阶级,受过良好教育,成为律师。但在他绅士的外表下,隐藏着充满自由人格的灵魂。
一方面,阿切尔为艾伦的权利而战。阿切尔不赞同西勒顿先生对艾伦丑闻的无情评论。他说:“她当然是‘可怜的埃伦’,因为她运气不好,结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但我不认为她要把自己藏起来,好像她是罪魁祸首一样”。当珍妮说她知道艾伦想和她丈夫离婚时,他说“我希望她会”。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阿切尔对传统习俗的不满。
        另一方面,阿切尔也尽其所能改变梅。他逐渐发现梅在思想上没有内涵,在生活上没有激情。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所以他全力以赴改变梅。
        尽管阿切尔对传统社会不满,但他的反叛却局限于内心世界。虽然他为艾伦的权利而奋斗,试图改变梅,但都是徒劳的。
        1.3无力的跟随者
        梅出生于正统上层家庭,饱受传统上流社会的思想教育,是老纽约传统思想的化身和维护者。
        首先,梅的传统性是无意中从她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她的头发有“寻常的卷发”;她的脸是“寻常的温柔”;晚餐的谈话“通常是有限的圈子”。婚后,梅保持着天真的形象,她仍然是“昔日最简单的女孩”。当祖母拿生孩子取笑她时,她也感到羞愧。
        此外,梅对旧习也习以为常。婚前,梅每晚都会给阿切尔缝垫子,因为那时的妻子都给丈夫缝垫子。蜜月时,让她烦恼的是她该穿哪件衣服。婚后,梅提议去新港避暑,因为她父母以前去过那里。
        2超我作用下的精神和谐之旅
        一开始,艾伦渴望自由,阿切尔渴望真爱,梅沉迷于传统。由于爱伦的牺牲、阿切尔的逃亡和梅的保护,精神困境转化为精神和谐。



        2.1埃伦·奥兰斯卡的自我牺牲
        当埃伦离开丈夫时,她渴望家人的支持。然而,他们对埃伦的回归表示极大反对。当艾伦陷入无助的困境时,阿切尔伸出了手,就像梅对阿切尔说的那样,“在旧纽约,我看到的只有你一个人关心艾伦。只有你能理解艾伦的想法”。就这样,艾伦发现她慢慢爱上了阿切尔。
        但当阿切尔想放弃订婚,向她表白爱意时,艾伦哭着拒绝了。她说:上流社会的人是所谓的友好的,他们都怀疑我,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但只有你理解,你才能真正理解我。超我在她的本能冲动和她对阿切尔的爱之间进行权衡。
        故事的结尾,艾伦去了巴黎,度过了她的余生。为了摆脱粗俗的丈夫,她能够抵制老纽约的婚姻观念,但她不能为了追求真爱而毁掉梅的幸福。
        2.2纽兰·阿切尔的自我躲避
        阿切尔的超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阿切尔的超我让他有做父亲的强烈责任感,二是他的超我让他为妻子梅感到遗憾。
        由于上层社会婚姻的虚伪性,阿切尔喜欢热情的艾伦。即使在婚后,他多次暗示艾伦:私奔。然而,在伦理约束下,阿切尔逐渐成为上层社会培养出来的绅士。即使他不喜欢妻子,也会忍受这场婚姻。
        当阿切尔想离开妻子,超我使他感到内疚。看完歌剧的第二天,阿切尔想告诉艾伦他对她的爱。然而,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发生的。超我再次抑制了阿切尔的情绪,所以他最终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完美丈夫。从反抗到妥协,阿切尔被认为是一个胆小的斗士:追求无法控制的欲望,却屈服于传统习俗。
        2.3梅·韦兰的自我保护
        婚后,阿切尔厌倦了无聊的生活,但梅都保持忠诚,并让阿切尔发誓也这样。梅的行为与旧俗融为一体,这使她成为顺从的女人。每次阿切尔读诗,梅表现出浓厚兴趣,只是为了迎合丈夫。更重要的是,旧纽约有个旧俗,妻子应该为丈夫绣垫子。尽管她不擅长缝纫,但梅还是给她丈夫阿切尔绣垫子。
为了避免阿切尔离开,梅取悦他。梅运用“传统的继承技能”来阻止他离开。正如格温多琳·摩根所说,虽然梅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她在婚姻中取得了胜利,因此她被称为“真正的女英雄”(P101)。
        梅成为了赢家,去世时,她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超我使她从阿切尔离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婚姻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最终实现心灵的和谐。
       结论
        《纯真年代》将人物的心灵之旅呈现给读者。在自己的欲望驱使下,陷入了一种精神困境。在超我的引导下,他们最终走出了精神困境,收获了心灵的净土。超我对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如果每个人能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超我作用,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那么超我就能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Works cited
[1]Boswell, Parley Ann. Edith Wharton on Film. The United States : Southern Illinois UP, 2009.
[2]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7.
[3]Erlich, Gloria C. The Sexual Education of Edith Wharton.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4]Freud, Sigmun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2.
[5]Freud, Sigmund.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33.
[6]Freud, Sigmund. The Ego and the Id. London and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Ltd, 1989.
[7]Morgan, Gwendolyn. “The Unsung Heroine: A Study of May Welland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Heroines of Popular Culture (1987): 101.
[8]Wharton, Edith. The Age of Innocenc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Group, 1996.
[9]Wharton, Edith. [伊迪丝·华顿],Zhao, Xingguo. [赵兴国], Zhao, Ling.[赵玲]译.《纯真年代》.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