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曾玉婕
[导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他们也会因某种小问题而与同伴产生冲突。

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     曾玉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他们也会因某种小问题而与同伴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在幼儿园中是很常见的,针对这些冲突教师该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幼儿在行为和思想上有一定的规范。
        研究者对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共37人,男孩20人,女孩17人)从2020年11月上旬到12月中旬,共记录了102起游戏中同伴冲突事件,虽然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常规要求,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频率逐渐增加,也都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也能较好地适应,但是还会出现冲突事件。本文从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事件的各个时间段、冲突的起因、不同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情况、冲突的解决策略及冲突的持续时间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和整理。然后,对教师及幼儿在解决冲突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分析
        1、各个时间段中同伴冲突的行为
        冲突的时间段是指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同伴冲突的时间。在游戏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研究发现幼儿在进行阶段发生同伴冲突行为最多,在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发生的同伴冲突行为较少。
        因为游戏的进行阶段所占的时间是整个游戏的70%,游戏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各占游戏的15%,所以这也是导致游戏进行阶段中发生同伴冲突行为最多的原因之一。在游戏的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中,主要是教师主导游戏,比如告诉游戏规则或组织活动现场,所以两个阶段对场面的控制比较严格。整个游戏过程的核心就是游戏的进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比较高涨、兴奋,他们可以得到精力的释放,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体验各种角色,动手操作不同材料,同伴交往也比较频繁,所以很容易发生一些同伴冲突。
        2、同伴冲突的起因
        研究者对游戏活动中容易引起冲突的因素进行分类,得到引起同伴冲突的原因有争抢资源、游戏意见分歧、不遵守游戏规则、语言冲突、身体动作冲突共五类。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中争抢交往资源而产生的冲突发生的比率较大。由于中班幼儿处于协同游戏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思想观点是不同的,而且思维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往往考虑到自己是否得到满足,对于游戏资源的占有欲是很强的,再加上他们还不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产生游戏资源的争抢,从而会引起冲突。
        3、在不同游戏中发生的情况
        由于受到观察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主要对户外游戏、区域游戏及桌面游戏进行观察和记录。同伴冲突的次数最多是在区域游戏,最少的是桌面游戏。其中区域游戏,幼儿在建构区和益智区发生同伴冲突的次数最多,在图书区和美工区发生同伴冲突次数最少。
        在建构区和益智区发生的同伴冲突行为较多,是因为在区域游戏中存在着很多游戏资源,幼儿根据自己的喜爱去选择,从而会有两个幼儿同时选择一种游戏资源,这样就会引起同伴冲突事件。在图书区和美工区发生同伴冲突较少是因为幼儿都专做着自己的事情,氛围比较安静,同伴之间相互交往、沟通的次数也就比较少。
        4、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情况
        通过收集到的幼儿同伴冲突事件整理,研究者把冲突解决策略类型分为正向策略和负向策略。正向策略包括协商解决、主动道歉、说理解释,负向策略包括互不相让、哭泣吵闹、告状、身体攻击。
        由于中班幼儿还不能较好地掌握与同伴沟通的技能技巧,发生冲突时,总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不能换位思考,甚至会寻求老师的介入。


整体看来,幼儿使用正向策略和负向策略的情况差距不大,比较偏向和老师告状,向老师寻求帮助,因为在幼儿心中老师是权威的形象,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向老师打小报告,想让老师帮自己做主,寻求帮助。部分幼儿也会采取一些主动谦让、道歉的形式去解决彼此的矛盾。
        5、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
        根据研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都比较的短,由于幼儿的情绪和注意力都易发生转移,导致幼儿在冲突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幼儿在冲突后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也没有立即停止游戏,但有的幼儿情绪会低落甚至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总体来说,幼儿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不长,也没有很明显的敌意现象。
        二、中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教育建议
        1、幼儿园方面
        (1)教师应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不断学习幼儿的理论知识,更深刻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遇到幼儿之间存在同伴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来解决,引导幼儿学习换位思考,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给予恰当的指导,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
        (2)家园合作
        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家长,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育儿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一些亲子小组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体验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幼儿社交能力。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与老师主动沟通幼儿在家的情况,家园共同合作。
        2、家庭方面
        (1)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在节假日可以带幼儿去公园、游乐园等公共场所,提供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平台,让幼儿和其他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或者邀请小朋友们去家里做客,引导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物品与小朋友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分享带来的快乐,这样就可以提高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
        (2)家长树立榜样示范
        父母之间交往要互相尊重,文明用语,遇到问题不要大吵大闹,互相推卸责任,应该采取互相沟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当孩子犯错误时,首先要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不要急于批评,注意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表扬。
       3、幼儿方面
        (1)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教师应创造文明的语言交流环境,引导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时使用语言解决冲突。教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做错事说对不起,接受别人的帮忙后说谢谢等。其次发生冲突时,要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最后面对幼儿的冲突,教师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处理解决的方案,引导幼儿彼此互相沟通,最后协调一致。
       (2)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移情的能力,比如对幼儿进行提问、情境表演、讲故事等,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也可以播放同伴交往相关的动画片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归因训练,让幼儿正确的辨别归因以及对冲突事件进行评价,从而可以应对以后的同伴冲突,指导幼儿从自身找原因,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受笔者能力的限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但是教育建议略显稚嫩以及建议的有效性上没有把握。最后,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仍要增加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从实际出发,不断积累经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