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夜话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龚杰
[导读] 今天是我的行政值周,待学生入室即静之后,突然就想起与之结缘三十年的母校,似乎还从来没有好好地游览过一次。窗外,霏霏细雨,我欣然掩上书本,走出办公室。只见巍峨耸立的科艺楼,在教学楼灯光的映照下,越发显出新颖时尚的模样。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副校长中学 高级教师  作者:龚杰

        今天是我的行政值周,待学生入室即静之后,突然就想起与之结缘三十年的母校,似乎还从来没有好好地游览过一次。窗外,霏霏细雨,我欣然掩上书本,走出办公室。只见巍峨耸立的科艺楼,在教学楼灯光的映照下,越发显出新颖时尚的模样。春末的日子,花儿早已绽放,没有了姹紫嫣红,满树的绿意更加郁郁葱葱,彰显着蓬蓬勃勃的生机。
        屹立于广场上的那尊《飞翔》雕塑,以前我一直都没有认真欣赏过,甚至觉得这种形式的艺术品,总不容易引起我的兴趣。然而,在今晚的夜幕下,我仿佛觉得她的那种生命张力,正在神奇般地呼之欲出!
        徘徊于《飞翔》面前,我四下里张望,细细地把每一处景观端详。记得读书的时候,校园只有两栋小二层的教学楼。这两栋教学楼,可是母校当年最好的房子了。科艺楼位置原是建校之初的旧礼堂,后面山坡下是一个沙土平整的操场,跑道只有二百米,我也曾在那跑道上狂奔训练,挥汗夺冠。再往外延,就是操场边的景观树了。那时学校没有围墙,视野开阔,远远望去,西南向一大片水田之处,就是石脑梅江。
        那时候学校特别缺水,新礼堂(现在乒乓球场地)旁边倒是有一口露天水井,但是很少有可以打满一桶水的时候,而且打上来的水基本不能直接使用,得等沙土尘埃都沉下去了,才可以勉强将就。只不过,那时候的我们也不大讲究,再穷再苦的日子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
        当时学校最困难的,不是这些物质的东西,而是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学校一年一年难以维计。1999年8月,杨文忠校长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带领石中人从修围墙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经过数年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硬生生地把一个拟将撤并的学校,打造成在整个宜春地区,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堂。


十年实现三大跨越(宜春市重点高中、江西重点建设高中、江西省重点中学)。如今,龚武元校长高擎起石脑中学这面旗帜,引领全校师生一如既往,铭记初心,不负使命,发扬光大,开创石中新时代的艳阳天。我作为母校曾经的学子,对此倍感光荣。尤为幸运的是,我今天能心想事成站在母校的讲台上,与我的同仁们一道教书育人,奉献青春,我更加深感自豪。当然,如何突破学校发展“瓶颈”的压力,又让身为学校领导班子之一的我,倍感肩上的责任与份量,这是母校的师长和学子对我的重托与期待!
        思绪万千,母校昔日的艰辛与辉煌,一幕幕涌现在我的眼前。恰逢下课铃声响起,不少学生信步从教室里出来,有的三三两两从我的身边经过,却还在进行一道数学题的争辩。只见教学楼四射的灯光,划破了夜幕的苍穹。此刻,我觉得我也像我的学生一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向着无尽的远方寻求答案。
        蓦然,我又想起学校前不久征下的那块校园扩建用地,几十亩呢,正静静地圈在那儿,也已经静静地躺在设计师的电脑上。不久的将来,西南面的围墙就会往外面延伸出去。那边又会有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又将有一批批学子,从那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将在各自的岗位上,把石中的精神传承得更加淋漓尽致。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石脑中学地标雕塑《飞翔》的深远寓意么?
        我不禁再次肃然起敬久久地凝视着她,虽然她的形状不那么分明,但凝聚在她身上的张力,在这朦胧的夜色里,似乎正在紧紧逼近我。一点一点,不容置疑,不可抗拒。
        不知什么时候,霏霏雨丝竟然不知不觉早已停歇了。尽管空气中弥漫着初夏的气息,但依然飘拂着春暖花开的馨香,一并向我涌动而来。上课的铃声响起,三五成群的学生飞速跑进教室。坐班老师匆匆的身影,从我的身边一晃而过,又将进入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境地。
        此时,我知道我也该回办公室了。那里还有一份“试卷”,正等着我去继续操练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