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紫砂作品“秦韵”的创作及评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严志军
[导读] 紫砂壶的主题千变万化,最终都离不开“文化”二字,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题材,是紫砂壶天然的创作宝库,而在中国文化中,历朝历代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气质,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展现的,本文就通过紫砂作品“秦韵”的创作,来谈一谈对这类作品塑造。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壶居阁陶瓷店  严志军 

摘要:紫砂壶的主题千变万化,最终都离不开“文化”二字,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题材,是紫砂壶天然的创作宝库,而在中国文化中,历朝历代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气质,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展现的,本文就通过紫砂作品“秦韵”的创作,来谈一谈对这类作品塑造。
关键词:紫砂;文化;历史;秦韵;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所显露出来的气质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秦代无疑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秦代,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的秦王朝,了解历史肯定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其存在的时间却并不长,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到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即宣告灭亡。然而就在这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很多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的事件,并且在秦之后,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朝就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的很多东西,所有有“汉承秦制”之说,所以很多两汉时代被发扬光大的文化艺术,其实早在秦代就已经产生了。作品“秦韵”选择“秦诏版”作为茶壶的装饰,还原了秦代篆书刻版,用临摹的小篆文字,重新排列,展现出其古朴雄浑的一面,结合紫砂壶本身的造型,共同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的文化气息。

       
        紫砂陶刻是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在紫砂器上的一种延伸,通常来说传统的紫砂壶为了增添自身的文艺气息,会临摹书法的形式刻下一些名言名句,很多常见的书法绘画题材也得以在各类紫砂器上重新演绎,这些陶刻主要承担的是一种装饰烘托主体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紫砂文化的发展,当代紫砂壶逐渐摆脱了过去种种的创作束缚,不再拘泥于这类主次的表达,紫砂器上的陶刻本身亦可以成为整件作品创作的主题,或者说两者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在创作之初就要将紫砂壶的材质,造型,壶上的陶刻等等一切都考虑在内,共同展现相一致的文化艺术内涵。作品“秦韵”取材自“秦诏版”,原始的“秦诏版”用青铜铸造,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正面刻有秦小篆,字体排列为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这样的排版并不能直接照搬到茶壶的表面,所以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在字体不变的情况下,以竖排阅读的形式,设计上三四字一组,结合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变大篆为小篆,结束“文字异形”的状况,提供一个文字书写的范本,所以秦诏版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这把壶上进行临摹,并不是一种依葫芦画瓢的照搬,而是从书法的角度进行一次全新的创作。
        创造了秦王朝的始皇帝最著名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所以无论后世的朝代如何变迁,亦或是外来民族的一次次入侵,中国文化的因子始终传承相继,经久不绝,文字本身是有生命力的,这就如同秦代的秦权,虽然现代社会越来越少见到杆秤以及秤砣,但只要一看到紫砂“秦权壶”就立刻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种种内容,这些原始的文化印记改换了一种形式重新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秦篆的出现影响了中国文字两千多年,秦诏作为规范这一文字形式的文字,自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文化上的厚重并不是简单的严肃、工整、而在于一种处于那个久远时代的气质,字里行间的那种错落有致,那种率意,呈现出的是一种文字初生却又韵味绵长的拙稚,主要理解了这一点,这把“秦韵”的创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秦的韵要有秦的形来烘托,作品“秦韵”壶的壶体造型乍一看并无那种紫砂壶历经发展以后越来越细腻,精致的气息,相反这把壶的造型给人一种相当粗犷的感受,其壶体的造型厚重,线面之间的转折过渡虽采用浑角和暗接法,但却显得大而化之,并不刻意修饰的感觉,这种略显古拙的造型结合壶面的陶刻,两相结合就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厚重感,文字的重量加上形体的重量,为作品“秦韵”增添了分量,截盖式的设计让这份厚重不那么突兀,前后暗接的流把则带有古陶器一气呵成的铸造气息,这就好比明明能制作的更好,但却追求一种成型的效率,干脆直接,历史的气息直接喷涌而出,让人直接就能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韵味。
        结语:紫砂壶的创作并非是单一的,紫砂壶不仅仅会变得越来越精致,工艺越来越严谨,基于文化的塑造,有时候就需要在工艺上后退半步,用不那么完美的工艺,只求塑造出更符合创作主题相关的形体气质,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以文化为核心的紫砂艺术,必然以文化作为自身的创作导向,引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开拓更多的主题,塑造更多更精彩的紫砂精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