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中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李丽娜
[导读] 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高度融合。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李丽娜

摘要: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高度融合。”[1]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巩固并扩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扎实落实并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摆在高校党建工作者及每个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促进我国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为了充分做到与时俱进,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为高职院校师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为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虽然网络党建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是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寻求网络党建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入党动机比较盲目
        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比较纯洁,他们怀着一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愿望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定把一生交给党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有的学生入党的动机比较迷茫,还有的学生入党的目的不纯,个别人抱着入党当官的目的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的是出于一种虚荣心,觉得入党光荣,因此也提出了入党的愿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些人出于这种思想动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这样的人混入党内必然会影响到我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给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带来巨大的隐患。学生党员由于思想比较复杂,入党的动机也具有多元化,因此对于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也比较困难。
        (二)体制和组织建设薄弱
        体制和组织建设的基础影响着整体工作的开展,如果基础建设较为薄弱,那么在如今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也就无法更好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不利于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个高职院校都没有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缺乏工作意识,工作手段落后,所以不能够真正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诠释党建工作的价值。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各个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学生党支部缺乏凝聚力,导致党建工作开展的效果较低,基本无法对现实的需求进行满足。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情况中部分党务工作者也没有强化意识,深化理论,作为体制和组织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务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开展具体工作的主体,如果他们也不重视党建工作,那么在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其也基本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使基层的党建工作失去了战斗堡垒作用;现实中的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时间方面存在着较短的情况,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艰苦复杂环境的考验,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对大学生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角色进行协调。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策略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党建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将网络党建工作纳入和谐校园建设中,并充分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和特点,有效拓展党建工作覆盖范围,并构建自上而下的党建平台,并打造宣传部、组织部、党委办公室相关网站。保证党建工作能够拓展到最底层,使所有党员能够参与其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建立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党建网络体系,既要保证该网络体系集人才培养、党务公开、信息交流、工作监督等方面为一体,又要充分体现党建工作现代化和先进性特点,如此才能够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而有效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二)互联网与新型生活形态的结合
        党建工作绝非停留在字面上、互联网上,而是最终落实到实际生活工作中。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把互联网生态向地面生活扩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宣传、讨论,并强化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先进带头作用、舆论引导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党建工作无所不在,不能简单地理解各类互联网行为,并割裂其与党建工作的联系。应充分研究各类互联网行为,并灵活运用,使之达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效果的最大化。从“行为规范”到“规范行为”,“互联网+”工作核心还是“以人为本”。互联网的介入首先是便利,通过模式化的手段,将现有行为转移到线上,实现工作的便利。习惯养成后,逐步调整、改善系统模型,最终成为标准化的规范行为。基于“习惯”形成规则,再用“规则”改变习惯。“互联网+”党建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演进的、不断深入的长期工作。数十年来,信息化建设历程证明,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群众的信息化系统的失败概率是相当高的。失败的结果将会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并严重影响人的信心,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尤其应尽量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总的来说,“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结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技术并不能完全破解工作难题。创造性地利用各项技术工具,在模式、方法上下功夫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振文.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创新探析[J].智库时代,2019(52):13-14.
[2]张麦秋,王亮成.对高职院校机关党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35-36.
[3]杨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4):155-156.
作者简介:李丽娜,女(1986.1-),硕士研究生,专业: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