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周生妹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道德与法制教师正在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应地创新和改进学习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黄潭初级中学   周生妹   353306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道德与法制教师正在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应地创新和改进学习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法律阅读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思考
        已知,道德与法治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和理解法律,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很有好处。然而,关于当前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形势看,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不足,这也对道德与法制的总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所以若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就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并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太过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虽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也正在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革新,以此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依旧是形式化的,往往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课堂教学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对学生展开有效的道德教育。在此模式下,学生必定不能收获相应的知识,感悟思想更是谈不上。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课堂上通常是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逐步出现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理,而没有真正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也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脱节的。同时,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其中涉及较多抽象的内容,其在试卷当中所占据的分值较小,并且教师往往只是为学生划重点,导致学生并未将这门课程重视起来,只是盲目记忆,并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设计脱离实际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一些教师在讲授道德和法治时,往往只知道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与现实生活没有有机联系。这导致课堂教学与现实之间的中断,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班主任的内容,难以谈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过于片面,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认真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法治教育的目标
        在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确立法治教育的目标。教师应按照“了解基本法律知识,认识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的目标进行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应讲清楚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让学生懂得违法的含义、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以此深化初中学生对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辨别正确,明白法律存在的意义。教师应将我国的基本制度、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等融入课堂,拓宽学生的法治视野;让学生认识民主,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增强教师对初级中学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教师应注重把法治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各个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守法能力,培养学生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权利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培养学生敢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法律权威。通过情景体验、小组探究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二)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形势下,各个教育领域都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全面落实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以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为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公,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法治素养
        法治教学需要专业思想政治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开展教学。教师除了要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法治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为祖国输送优秀人才。一方面,教师自身应当严于律己,主动学习更新法律知识,并不断总结经验、整理知识,提升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培养教师的法律素养,通过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和交流学习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教育能力。
        结束语:总之,全面的结合新课改,用于中学道德和法制教育学习创新当中,实质上就是课堂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实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应掌握道德与法律课程精髓,以学生目前的情况为出发点,采取有效教学学习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更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在实践上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114+162.
[3]齐笑蕾.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