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分析 姚建珍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姚建珍
[导读]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今多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聚焦于绘画本身,而忽视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缺失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文章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和探析中国画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画创作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江苏苏州(天弘(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姚建珍    215128

摘要: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今多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聚焦于绘画本身,而忽视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缺失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文章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和探析中国画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画创作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文化;诗文;书画;技法
        一、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己经可以看到纹样图案,不过那时的图案主要以实用装饰为主,装饰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四类。另外,各地还出现了一些岩画和壁画。原始社会之后的奴隶制时代盛产青铜器,青铜器上的纹饰相较于彩陶上面的纹饰更加精美。之后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这两幅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设色平涂,均以墨线勾描楚文化的风采生动展现,如《人物龙凤图》里人物的衣纹服饰和人物造型,尤其是图中那位女性的细腰,证实了“楚王好细腰”的审美时风。汉代墓室壁画以及画像砖和画像石用流动的线条和块面的结合塑造对象,具有强烈的运动感,给人以气魄深沉雄大、韵味醇厚质朴之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对当时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辈出,如:把屏风上面的墨点绘成苍蝇,让人误以为真的曹不兴;以曹衣出水闻名的曹仲达;巧密精思,用线细如蛛网而有遒劲笔力的卫协;以形写神,把中国绘画重要手段线描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顾恺之;继顾恺之之后用线“行笔紧细,气脉贯通”的陆探微;画龙点睛的张僧蒜;等等。在这个时期,花鸟画开始兴起,山水画也逐渐地发展起来,虽然还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绘画的表现,但己经开始脱离稚拙的阶段,给后世的绘画发展以重大的影响。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安泰,社会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作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山水画也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里逐渐脱离出来,慢慢开始划分出了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花鸟画也开始脱颖而出,继山水画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开花鸟画兴旺之先河。在这个时期,不管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出现了很多艺绝当代的大师和许多不朽的名作。在这三科绘画方面出现了以阎立本、吴道子、张首、周防等为代表的人物画家,以展子虔、李思训和李昭道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以及以薛程、边莺、曹霸、韩干为代表的花鸟画家。他们的画分别体现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家们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地貌、气候特点创造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绘画技法,如效、擦、点、染等技巧;人物画方面出现了以梁楷为代表的减笔人物画法;花鸟画方面产生了以黄家富贵为代表的黄签和徐熙野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宋代随着画院的兴起,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画院要求画家们对物象做细致的观察,将其造型准确地描绘出来,这个时期的绘画写生能力大大增强。
        到了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开始兴起,水墨写意花鸟画也得到了发展,文人士大夫成为了画坛的主流,民间绘画沛然兴起。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渐渐和绘画艺术有了联系。画家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用笔墨抒发心中意趣,这时的绘画己经不单单只是图画而己,郑板桥就对人们说过看他的画要“莫当图画看”,中国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近代,长盛不衰。
        二、中国画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
        各种陶器和壁画的发现使我们了解了原始社会各种不同文化的风貌。如人面鱼纹和鹿纹等图案,形象生动,手法简练,笔触粗犷,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三鱼纹彩陶盆、鹿纹盆等,为我们了解半坡文化提供了依据。庙底沟文化中几何纹较多,通常由圆点、弧线以及曲线等组成单一黑色的二方连续花纹以及以鸟纹、蛙纹为主的动物纹等。
        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进行创作的绘画作品。他把文中的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
        唐代王维的山水画把诗和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的境界。王维还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为什么王维会对水墨画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也与中国特有的老庄哲学有关,黑的墨和白的纸组合在一起不正像老庄哲学里的太极吗?而自然也是老庄哲学里最高概念“道”的基本特性。
        明代的董其昌就“以禅入画”,他借禅宗南北二派“顿”“渐”的修行方式比喻画法,创造出南北宗论之说。自晚唐以来,山水画中文人居多,他们在绘画中注入文学的意趣,使中国画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水乳交融,用中国画来体现我国古典哲学的思想。
        到了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画中更加体现了文学趣味,强调以书入画。这时的画家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借助于笔墨,将文学趣味充分在他们的画中显现,把自己的文化素养汇聚成诗文题在画面上。画中线条本身的流动转折及其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文化内涵构成了美的境界,所以这时画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
        明清时期,小说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出现了很多和文学作品相关的绘画。陈洪缓经常为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画大量的插图,如《西厢记》插图、《九歌图》和《水浒叶子》等。《西厢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进步倾向的文学作品。以画竹而闻名于世的郑板桥,其作品不只是简单的书画,他一再叮嘱人们对他的画“莫当图画看”,而是要研究他的文里机关、字里机关,和他的诗书结合赏析。
        在西方的风景绘画体系里,人们常采用焦点透视法,比如画一个地方的风景,那就把那个地方的风景画得准确、严密和真实。中国画却不同,中国画里所表现的物象往往不以一个固定的视点而创作。中国画打破了这种焦点透视的限制,采用散点透视,不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观察,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自己的画面上来,就像王希孟所描绘的《千里江山图》,表现出咫尺千里、开阔大气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



        三、国画创作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对现代艺术的教育来说缺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现代艺术生的教育在练习国画时仅仅是客观与片面的,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领悟还不够,画出的作品缺少了精气神,是空洞的。当国画中一丝意境都没有,那么创作出的作品也就不是真实画作。现如今,教育体系正在逐渐的完善,绘画的艺术生在考学的时候所关注的是自己在绘画的上的成绩,忽视了文化课的成绩,而艺术院校在提档线上就刚好是专业考试的成绩,只要文化课的成绩不是太差,基本上都可以过。这是现代的艺术院校在招生时最大的现象,在各个艺术院校之中早就司空见惯了。
        (二)盲目吸收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去其糟”,在国画之中融入传统文化,为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代社会之中,国画呈现快餐化,社会中浮躁的现象,使绘画人的内容无法沉淀,杂乱无章、盲目汲取各种传统文化,混入了许多有效与无效的信息,使国画的创作受到了阻碍。国画的艺术家在创作国画的时候,辨别传统文化的能力并不是很明确,盲目的取舍与借鉴传统文化。并且,我国在创作国画的时候盲目的对国外的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忽视掉了,而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使国画的创作杂乱无章的使中华的传统文化具备的元素正在不断的流失。
        四、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析
        (一)传统意义的线在国画中的运用。在创作国画的时候,线条元素是最基本的,可以将物象的形态与轮廓进行很好的表现,所以,在创作国画的时候使用线条可以使国画在表现力上变得更加丰富。传统文化中的笔墨元素,线条这一要素是非常基本的。通过使用线条,能够形象表达物象形态,书画创作之中线条这一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创作国画的时候表现的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国画的时候线条是用来表达意向形态,利用线条的粗细与长短和曲折变化,将物象变得具体,从而使物象在感染力上得到增强。进行线条上的转换,创作国画的作家将自己情感能够表达出来。研究国画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的是线条所表达的是自然与质朴,因为书法艺术是由篆隶发展到行草,让线条是流畅自如,可以将物象在质感上可以展现得非常好。比方说,顾恺之创作出的作品《洛神赋图》,在画面上用笔是细劲与古朴,好似春蚕吐丝的过程,无论山川,还是树石,在画法上使用的都是线条,在表现上都是古朴与自然,是中国的早期在山水画的特点。
        (二)传统意义的留白在国画中的运用。西方在绘画的创作之中,画家重视事物在具体形态上的展示,虽说他们在乎欣赏者在观赏上不同的态度,为观赏者在想象上留出一些空间,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把画面都画满,给观赏者留下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创作的国画和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的差异非常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影响,画家们基本上都是在创作开始的时候为观赏的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创作国画表现为留白。我国传统的笔墨文化中留白是传承下来的精神,国画在创作的具体过程中留白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使用留白创作出的国画可以使画面的整体空间感变得更加强烈,观赏者与画家可以实现的是默契,使画作在意境上变得更加唯美。比方说,张灵创作的国画《招先图》,这是创作国画和传统文化中的留白相结合,在明月之下有一处空旷留白,一位出水的少女和几支芦苇,给人的感觉好似冷月仙湖。画中留白的地方是画面的整个主题,在画面中物象占据的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留白占据很大的一片面积,营造出一种空旷无垠画面感,在氛围上是清冷幽静的,将湖边少女神秘的气息凸显出来,使画面变得非常传奇。
        (三)传统意义的境在国画中的运用。西方的绘画中,画家时常是在观察上做到细致入微,然后真实的对事物进行描述,西方的画作中也会对画境在展示上做出考虑,但是,这和国画创作追求的境进行比较显得很是微不足道。在传统的文化之中强调的境是传统文化和国画相结合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画家在创作国画的时候营造境,可以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得到气魄,并且观赏者可以反思自己在思想上的情感,在精神上能够引发共鸣。在创作国画的时候,使用笔墨元素可以将国画意境进行构建。这种意境的产生是由心而来的,意境是画家在思想情感上的再现,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寄托加以流露。比方说,倪瓒的国画创作《六君子图》,这幅画表现的是江南秋景,远处是六棵树,树木之间相互遮掩,拔地而起,淡淡远山在画面上方。画家应用的是笔墨的元素,描绘的图景是湖光山色,营造出的意境是荒寒与空寂,画面的整体是相当的清淡,不仅将画家自身一种超然物外、看透世俗思想的情感加以反映,又可以将画家崇拜平淡生活表现出来。
        五、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策略
        (一)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将高考中艺术生在录取的模式上将文化课的成绩比重进行提升。尽管各个艺术的院校逐渐的重视文化的成绩,但是入学门槛在文化课上的成绩在要求上是偏低是却是事实,而美术的生源需要从头抓起,将生源在文化上的素养进行很好的控制,在进行艺考成绩考察的时候也需要将文化的成绩在标准上当做和艺考成绩一样的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源上确保向大学输送人才具备的文化内涵与基本素质,使他们在传统文化上的了解是深刻的。培养一个艺术型的人才,是由美术的基本天赋与综合性的文化素养构成的,二者都不可或缺的。
        (二)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传统文化的知识而言,我们需要提高自己辨识的能力。“五四”运动之后,大多数的国画作品在取舍与借鉴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是盲目的,并没有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我们需要将本质认清,将文化的表面外衣全部剥离,扔掉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融合一些对国画是有益的东西,使国画自身文化内涵与艺术的意境进行提升。
        (三)加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一些称之为经典的国画作品之中融合的文化精神是非常的深厚。在美感之中,传统文化之中,在历史的环境之中进行中国语言的寻找。而这其中指的传统文化就是不会受到中国书画的形式中传统知识的限制,包含的有雕刻艺术、剪纸技术、壁画与戏曲等一些民间艺术所有的中华民族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这类艺术的传统知识,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将美术文化上的视野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杨丽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在国画创作中存在的若干思考[J].艺术论丛,2015,(06).
[2]裴慎礼.青少年国画教育之浅谈[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李薇婷.论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J].艺海,2014,(01).
[4]柏姝伊.论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技法对插画艺术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5]智英斌.论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J].美术大观,2017,(01).
[6]杨若晗.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7,(11).
[7]张巍.国画创作当中的艺术情感价值探析[J].大众文艺,2017,(15).
姚建珍(1973-)女,江苏省苏州市人,大专学历,天弘(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工作,研究方向:国画创作,文艺评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