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教师同行——以幼儿园建构区师幼互动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周楠
[导读] 当下学前教育理念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幼儿视为活动的主体,作为游戏的领导者。重视游戏的价值,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创设教育活动。

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   周楠

        当下学前教育理念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幼儿视为活动的主体,作为游戏的领导者。重视游戏的价值,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创设教育活动。
        幼儿的生活主要是由游戏所表现的,区域游戏则是师幼互动的主要场所。师幼互动在幼儿各方面发展上逐渐显露其重要性。《纲要》中有提到教师与幼儿要形成积极的合作式探究,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的情感品质、社会性交往能力、认知水平、游戏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建构游戏是帮助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作品可以反映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以及体现出自身的认知发展和游戏技能水平,教师在对其观察分析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帮助幼儿发展。
        一、建构游戏中师幼活动方法现状
        (一)建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多为以教师为施动者的互动
        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发起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的建构水平、建构技能、思维想象空间以及表征能力虽然在不断发展之中但还是处于低缓状态,教师选择主动介入,通过指导、交流、鼓励等方法,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激发游戏兴趣,拓展认知水平和发展建构技能技巧。   
        (二)教师介入的时机
        通过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当前在建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现状主要以教师开启的互动,由幼儿开启的互动频率较少,结合实地观察,教师介入的时机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当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时
        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探索发现,建构时会因自己的作品而产生成功的体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游戏,但受限于建构水平,认识水平,游戏能力等因素影响,当遇到困难时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逐渐失去游戏的兴趣,出现乱搭、发呆或是投入到其他游戏活动等现象。教师发现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后选择介入游戏,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2.当游戏出现教育契机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中提出: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习也主要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教师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握住游戏中出现的教育契机,进行师幼互动。
        3.当幼儿主动与教师交流时
        幼儿逐渐能够独立表述生活中的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各方面能力都在逐渐发展,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主要有两种:一是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述创意想法;二是向教师“告状”。
        二、师幼互动的有效方法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是多以教师为施动者的互动;二是老师介入。针对当前的现状,为帮助在建构区中更好的通过师幼互动提高幼儿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互动观念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师幼互动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如何利用恰当的时机介入幼儿游戏,帮助幼儿发展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密不可分。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而幼儿好模仿,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要先以身作则方能教书育人。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教师观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要即时更新,接受新的教育知识,从而真正优化师幼互动的行为,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处理好师幼互动中主次的关系。教师要做的不止是参与幼儿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参与帮助幼儿得到发展。教师要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师幼互动,它并不是单纯的与幼儿交流,也不是为了对幼儿进行纪律约束,而是为了发挥其更重要意义,指在与通过互动来提高幼儿的发展。
        3.由以教师为施动者向以幼儿为施动者过渡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作为施动者的互动在建构区的频率较多,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建构游戏水平低,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二是幼儿喜欢寻求关注,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是幼儿是处于“告状”阶段。
        当前建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现状多以教师为施动者,教师通过观察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而以幼儿为施动者进行的师幼互动情况较少。建构游戏中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选择介入游戏时的身份角色是很重要的,要将观察作为师幼互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互动才是有意义的。
        (二)投入适当的材料,提升游戏技能水平
        福禄贝尔为儿童专门制作了“恩物”游戏材料。操作恩物不仅给儿童提供了建构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能力、促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适当的恩物投放对幼儿发展的重要。
        当前幼儿园结构材料投放特点是以小型材料为主,中型材料为辅,多为积塑材料为主,积木材料较少。结合投放特点对于投放材料是否适合于幼儿游戏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建构区材料选择会有以下三种问题:第一,喜欢颜色鲜艳的材料;第二,选择小型材料频率大于其他材料;第三,喜欢选择容易搭建的材料。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的指导策略:
        1.提供多形式、多视角、可操作性强的材料
        《纲要》中提及,要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帮助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和在建构游戏中的实际表现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感官,锻炼手眼协调和大肌肉动作,为幼儿提供能够促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多视角的材料。
        2.善于观察,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投放材料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游戏能力。在投放材料之前,思考材料可能呈现的难度水平是否有利于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尽量给幼儿多种选择的余地。
        3.添加适当的辅助材料
        在建构游戏中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对儿童的游戏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游戏。但辅助材料应谨慎添加,不适当的添加可能会造成幼儿游戏的困难,降低幼儿游戏的兴趣。
        综上所述,添加辅助材料要适当、适合、适应。在适当的时机添加辅助材料,有助于推动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添加适合的辅助材料,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成为幼儿作品的点睛之笔。同时添加的辅助材料要让幼儿能够适应,注意保护幼儿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