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沈晨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积极促进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成为当前一种主要发展途径。本文笔者从旅游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旨在为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江苏省扬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 沈晨       225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积极促进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成为当前一种主要发展途径。本文笔者从旅游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旨在为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旅游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彰显出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文化创造力。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极其珍贵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社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挑战。即如何在资金成本有效支持下,实现有效的保护,寻求经济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产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路。有效推动扬州非遗资源和现代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的常态化发展,推动扬州传统产业的格局创新,促进扬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一、旅游产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决定性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紧紧跟随时代和社会发展,创新形成一种融合发展思路。在各级政府的强有力号召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理念贯彻下,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发展理念相结合,尤其是旅游业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为主要途径是“看”,旅游产业的主要方式也是“看”,两者在与人的互动中存在本质性的相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发展平台,创新发展思路,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创新的重要方式。
        1.2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必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专门化人员队伍的建设还是其他传承方式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对资金成本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扬州市响应国家层面号召,颁布实施《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但是,与现实相比较而言,财政资金投入依旧无法满足实际传承要求。因此,构建多元化的经济支持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市场经济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旅游产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朝阳产业,资金吸纳能力和潜力很大。可以将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两者的根本属性,找到共同点,注重合理开发,在开发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相互支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新发展基础上,同时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如扬州玉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将扬州玉雕通过物质载体全面渗透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人们在扬州旅游时,便会被扬州玉雕精湛技艺所吸引,通过购买其作为纪念品。这种方式通过旅游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同时也促使扬州玉雕技艺走向了全国各地。



        二、旅游产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优化建议分析
        2.1 注重深度挖掘,增强吸引力
        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避免形式化的挖掘,应该通过深度挖掘,增强吸引力。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扬州这一方水土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扬州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非遗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在名城建设、文化兴市、旅游的深度开拓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如,位于扬州个园北门对面的486非遗集聚区通过集聚非遗项目,进行活态展示、艺术品定制,包括传习基地、非遗培训,包括非遗项目的交易展演等文旅融合发展形式。让游客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大师们的制作过程,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将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充分融合,将发展特色文化与城市旅游相结合,建立了集文化、产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再如让非遗项目进驻瘦西湖、个园、何园等知名旅游场所。根据景区特点,通过景观设计和景点文化包装,在旅游景区设立舞台、剧场等形式,将非遗融入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中,以景物景观、旅游服务设施和导讲词为载体,以集中展示、展演、导游讲解、游人传述等为手段,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2.2 专业化人员队伍科学建设,集思广益
        在促使现代化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中,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在现代化发展和传统化传承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扬州市从2006年以来,构建了基本完善的国家、省级、市级三个层面的传承人体系,并成立了非遗专家库。在各级体系的有力指导下,上下合作,从专业层面上共同商讨,针对不同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形成特定的措施、规范方案和政策。扬州市政府通过资金和各种平台为传承人提升业务水平,改进业务工作等方面的支持。此种方式能够从更专业的、权威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2.3 创新发展形式,实现多效发展
        旅游产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该创新发展形式,实现多效发展。可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经贸旅游节、博览会以及其他节日,利用媒体、传承机构、博物馆所、各类讲坛等阵地和场所,采用展示、讲座、体验等多种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送进景区、社区、校园、军营,与人民群众一道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形式和现代化形式的结合效果也将会大大提升。
        小结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视角下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保护是非常必要。从实际出发,以创新发展形式、注重人员队伍建设以及深入挖掘,打造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参考文献
[1]马莉娟. 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江苏商论, 2016, 000(026):56-58.
[2]崔亚军.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 2015(10):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