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活动视角下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孙春燕
[导读] 区域活动因其可以满足幼儿个别化的学习需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因而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而课程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反馈机制,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就区域活动而言,如果深化课程评价策略是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心幼儿园 孙春燕  312000

摘要:区域活动因其可以满足幼儿个别化的学习需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因而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而课程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反馈机制,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就区域活动而言,如果深化课程评价策略是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学习;幼儿;环境等
        二、当前区域中存在的现状
        区域活动最大的特性便是自主性。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区域中体现“自主性”,是否就会变得毫无规则、杂乱无章,导致区域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下去。众所周知,由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尚处在发展阶段,做事带有独立性,往往会表现出冲动、莽撞的状态。在区域开始前,尽管教师会讲解各个区域的特点,以及材料的具体玩法,会告诉幼儿要看区域规则行事,也会提醒幼儿要看进区卡,学会避开人多的区域。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因幼儿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所以,会出现扎堆的现象,也就是“热门区”和“冷门区”。
        针对一些现象的出现,我也在进行着反思与思考,究竟该如何介入与改变,才能让幼儿在玩区域时能有主人翁意识,会主动爱护材料、主动整理。为此,我想到了可以借用课程评价的方式,让幼儿自己来发现区域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评价作为手段,收集相关信息,对区域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打开幼儿的视野。
        三、针对现象,深入剖析
        1.环境创设欠缺“灵魂”---适宜性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验证环境创设的适宜性,同时也为了了解小班年段教师环创时的方法,为此特地对小班年段的班级进行了调查,并以数轴的形式,呈现了这次的调查结果。

       
        结合调查数据的显示,就能发现,在创设相应环境时,教师自主创设环境,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师幼合作创设环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教师在环创时,忽略了幼儿的参与权,没有遵循幼儿的内心想法,更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下,去创设环境。而是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以成人的角度去创设环境。这就到导致区域环境会缺少“灵魂” 。
        2.材料选用比较单一,以高结构为主
        通过实地的观察,我发现很多班级的区域材料都是以高结构为主,缺少低结构材料。如:小班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大部分都是围绕真实的物品或者真实的玩具为主。阅读区都是以绘本或者各种图画书为主。建构区都是以一定数量的积塑料材料为主,形状较简单,难以调动幼儿搭建的积极性。益智区侧重投放分类、排序的材料(纸牌、俄罗斯方块等)这些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很多孩子都不会操作。
        3.幼儿在区域中,无目的性
        在区域中我们经常能发现,虽然设置了区域牌,目的是为了提醒幼儿避免人多的区域,但是还是会出现“冷门区”和“热门区”。究其原因,是幼儿的思维易受他人影响,导致主题内容不稳定,不能快速的融入到区域中,也不会和小伙伴共同商定。
        四、探索幼儿“区域活动”课程评价的开展与组织策略
        1.确定儿童“最近发展区”,找到课程评价的起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乐于参与其中。
        针对环境适宜性的创设问题,以本班幼儿为对象,制订了一张区域环境创设的整体效果的评价表。

       
        通过调查可知,环境创设评价要有安全性、刺激性、适宜性、参与性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以儿童为视角,投放适宜的材料。
        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目标来设计区域、提供材料,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教师加班加点提供的区域材料,幼儿并不感兴趣,并不能促进幼儿经验的有机生长。由于忽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困难,教师投放了多种材料,甚至有从高结构到低结构转变的材料,但幼儿的参与度仍就不高。因为,教师从未咨询过幼儿的意见,并非是在了解幼儿发展与需要的基础上提供的,教师四处参观拍摄记录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却忽略了幼儿主体性和参与度。
        接下去,以本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儿童视角为起点,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制定了区域中材料投放的课程评价表。

                                      结合表格调查可知,幼儿不喜欢玩法单一的高结构材料和简单缺乏挑战的低结构材料。
       3.因材施教,为幼儿提供个性化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转换角色,观察、倾听幼儿,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支持与引导。如在分组玩益智游戏时,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意愿进行操作探索活动,教师应给予幼儿探索的时间,学会等待成功或失败的出现,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想法不完善,或忽略了某种现象时,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暗示,引导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质疑的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