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桐乡市石门镇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李娟妹
[导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全完善,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桐乡市石门镇为例,分析该镇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活动供给“格式化”、空间利用“茫然化”、人才管理“空心化”等诸多实际问题,提出理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文化人才培训培养机制等几点思考,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桐乡市石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李娟妹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全完善,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桐乡市石门镇为例,分析该镇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活动供给“格式化”、空间利用“茫然化”、人才管理“空心化”等诸多实际问题,提出理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文化人才培训培养机制等几点思考,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除生存权外的基本的文化权利,实现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桐乡石门是一个江南水乡,它聚运河文化、农耕文化、名人文化于一体,就如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所说“石门是个好地方”。近几年来,石门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号召,着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建设幸福小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现状与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至2020年年底,石门镇新建伯鸿城市书房完工,18个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全部投入使用,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点共23个,镇综合文体站完成整体装修。同步推进一村一馆建设,陆家庄农耕馆、东池道德馆、白马塘杭白菊科技馆等,努力构建一村一色结构体系。大力推进户外活动场地建设,增加镇中心地区小公园数量,挖掘改造多处隐藏性空间,成功打造郜墩村“万人大舞场”。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日渐丰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石门镇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子恺故里过大年、农耕文化节、大型蓝染秀、乡村小品大赛等,连续承办三届桐乡市子恺散文颁奖典礼、桐乡市马拉松等大型活动。
        (三)农村文化品牌逐渐萌芽;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使用效率,着实办好重点文化品牌活动。石门镇政府一直重视打造子恺文化品牌,除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营造宣传氛围外,专门开设石湾讲堂以推进地方文化课普及,为辖区百姓走进子恺文化创设绿色通道;重点打造精品线路“果菊飘香子恺路”,扩大子恺文化影响力,全方位打造子恺文化品牌效应;加大文化礼堂品牌建设力度,推出更多类似民丰村农耕秀、郜墩村舞狮队等市级优秀文化品牌。
        二、问题与思考
        桐乡市石门镇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文农旅融合带来的可视效果。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供给“格式化”;
        1.送文化:不亲则不达
        近几年来,虽然文化活动丰富,但大部分活动以“送”上门的形式开展:文化走亲、文化大篷车、文化直通车、文化下乡等,一定程度丰富了农村百姓的文化生活,然,毕竟是别人家的东西,大都处于“看过且过”,没有较深的集体记忆,更谈不上影响和促进作用。
        2.买文化:不稀则不奇
        2019年“我们的村晚”被推出,一度吸引了百姓的注意力,让百姓做了回舞台“主角”,看得出,这样的“村晚”人气非常旺,百姓十分期待。然而,当一部分村的“村晚”因为组织者为省时省力,花点钱买几个节目凑个数,百姓成了“看客”,曾经的热情也就消逝不在。百姓想要什么,很明显。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利用“茫然化”;
        以现有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礼堂为例:
        1.农家书屋:怎么活
        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关文化部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果纳入具体考核指标,以督促各级文化设施建设进程,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面子工程”。农家书屋就是其中之一,走进村文化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是棋牌室,最冷清的是农家书屋,大部分农家书屋一周接待不超过4-5人,借阅则更少,从随机走访的几个农家书屋,可以看到,日常管理不到位,摆放的几台电脑是“看样机”,书本种类不多,且东倒西歪。自调查发现,农家书屋在大部分村只是一个摆设,怎样改变现状,村工作人员似乎都很茫然。
        2.文化礼堂:怎么用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中的最佳成果,百姓对礼堂一致认可:可以摆宴席,很实用。因此在大部分文化礼堂设计中,重心是大礼堂,其他功能室则尽可能被压缩或裁剪,圆桌占据整个礼堂空间,若要举办一个大型文艺活动,还得请人挪桌子囤空间,由于经常摆宴席,礼堂地面自然油腻发亮。从礼堂使用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到,举办大型文艺活动一年1-2次,婚宴、家宴基本月月有,甚至于周周有。文化礼堂的功能更多时候是一个“大餐厅”,如何发挥其最大功效,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思考。
        (三)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空心化”
        1.人员比例:不协调;
        以石门镇为例,常住人口5.2万,18个村1个社区,19名专职文化管理员,文体站3名工作人员包括站长1人,站长兼任妇联主席、成校校长等职,意味着全镇有21人是专门从事文化工作,仅依靠占全镇人口比列的0.04%,要想提高全镇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似乎不太现实,能够完成上级各类考核指标已经相当不错。
        2.管理体制:失偏颇;
        目前村文化管理员均属于劳务派遣,人员薪酬主要由劳务派遣方负责发放,镇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发放绩效考核,村级一律不得发放工资福利,其中绩效考核仅占总收入的10%。
文化管理员具体工作在各村(社区),工作实绩如何,按理,村委和村里的百姓才有发言权,然而受薪酬结构影响,90%部分不管工作实绩如何,第三方公司都会按时发放,文体站则依据制定考核指标且其中大部分是以数据挂钩,发放奖金。服务质量以及人员日常管理和人员积极性提升方面,仅靠10%维系显然有失偏颇,队伍建设发展缓慢十分正常。



        3.整体水平:不匹配;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服务百姓,其中文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关键,然而,在目前的招聘机制中,因为薪酬问题,低门槛是常态,再加上人员不稳定,应聘人数有限,招聘时专业不受限制,意味着人员水平也就参差不齐,招聘环节中不论笔试和面试,题料都很简单,结果可想而知,好多新上任的文化管理员连一则信息报道都无法写完整。
        缺针对性培训平台,上级文化部门落实的是大一统培训,个性化、专业化培训远远不够,需要乡镇文体站自己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然而,乡镇文体站从人手到经费都处于困难状态,专业培训自然落空。
        三、策略与建议
        (一)理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结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特点,不仅要改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冷场”现象,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转变“服务等着来消费”的模式,还要从政府服务职能和治理现代化要求出发,在供给手段、内容、方式上下功夫,通过供给模式的有序调整,让高品质公共文化消费触手可及。
        1.供给手段:垂直化
        乡镇文体站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要深入调研辖区百姓的兴趣和爱好,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选择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其次要注重专业性、通俗性、科普性相结合,加强与数字技术有效融合,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如在农家书屋,增加可视化内容和交互问答等电子设备,用科技手段帮助百姓获得所需信息知识,从而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效能。
        2.供给内容:精准化
        在内容上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在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将地方文化与现代治理高度融合,促进乡土文化向公共文化服务转化,实现乡土文化提质升级,增强农村百姓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精准满足广大农民群体对本土文化的需求。
        3.供给方式:多元化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外部经济产品,其效能发挥不仅仅是满足农村群体的文化需求,更应该培育农村百姓的文化素养。因此除上级文化部门的“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种文化”活动,依靠农村优秀人人才、文艺社团力量,创作出“原生态”文化产品,实现农民自主供给。积极推动村与村之间的“一对一”结对或者向“一对多”、“多对一”拓展,有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
        (二)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既包括农村文化生活所依托的物理场域,又涵盖文化资源、文化活动和文化机制在内的集体性概念。在这里,我们仅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资源配置、运行机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
        不管是农家书屋还是文化礼堂,资源配置是基础,我们知道农家书屋的内涵不仅仅是提供读书,看报条件的阅览场所,更是满足农民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间。首先要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办百姓喜欢的活动,如定期在农家书屋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故事分享会”“读后感演讲”等;其次是帮助弱势群体走进农家书屋,对残疾人还是老年人,在农家书屋增添可视可听可操作的电子设备,有专人指导,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品尝书香的机会;因地制宜添置农家书屋书籍资料,特别是在汇总各村大数据基础上,为农村百姓提供针对性的资源库,如殷家洋村都是梨树种养大户,东池村是桑蚕养育基地,按需供应、及时更新。
        总之,开展创新服务,让动态化的活动成为常态,投其所好吸引百姓上门,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
        2.优化运行机制
        在《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和服务规范》中明确提出:村“两委”是主体。不仅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要每月研究文化礼堂工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文化礼堂场地布置上,政策也明确指出:应兼顾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种功能。
        首先要从“人”上做文章,要让百姓成为礼堂的主人,共同制定措施,或专人负责,或采取轮值,成立百姓代表组成文化礼堂监事小组,对文化礼堂日常管理采取检查评分制,在自管自用基础上,实现自治。其次从“空间设计”上做文章,一定要结合政策法规设置相应功能室,禁止占用或乱用,落实相对应活动,以满足百姓多方面需求,实现精准服务。最后要从“活动”中做文章,不能一个活动多个“头”,采取谎报欺瞒完成活动数量要求,要让百姓“种”活动成为文化礼堂的重头,凸出文化礼堂品牌效应。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培养机制
        因地制宜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员和文化服务志愿队伍是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
        1.完善管理机制
        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仅凭几次送上门的文化活动就能达到,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高度团结,共同协助推动,才能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石。领导重视,部门合力、经费充足则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要素。
        2.调整考核办法
        一是提高薪酬福利,调整招聘条件,将专业和特长作为首要条件;二是调整绩效考评占比,从10%调整到50%,下放主动权到乡镇文化站及各村村委,建立层层考核机制;三是改变人才占用常态,借机派遣或借用文化管理员从事村委各项杂务是现有文化管理员的常态,要出台制度依法依规管理。
        3.加强教育培训
        由乡镇文化站负责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结合队伍实际水平制定年度培训菜单,以长班与短班相结合的形式推进,专人负责,落实配套课程和指导专家;采取交互式、浸润式、体验式等多种培训模式,融入评价确保培训质量,稳步提高现有文化管理员素质和工作水平。
        4.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
        定期组织各类评比活动,提供成长展示机会;建立评优评先制度,突出优秀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职业晋升渠道,让优秀文化管理员有机会获得向高一级岗位晋升。
        5.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发挥“造血”功能,加大对乡村文艺骨干的挖掘力度,建立一支稳定的乡村文艺志愿者队伍,由政村结合进行扶持和培育,提供相对应的福利待遇,赋予能展示他们才能的工作空间;建立“反哺”机制,调动一些从村里走出的文化能人和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干部,把他们组建成“文化新乡贤”,协助推进各村文化工作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刘颖,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新西部,2013(18)
[3]陶晶,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20(8):30-32
[4]孙掌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建2016(09):50-5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