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教学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教学实施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陈素静
[导读] 全国现行使用的统编语文的主要特点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成单元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把握好人文主题的度,落实好语文要素的点,并探究和实现教材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横县那阳镇中心学校  陈素静

摘要:全国现行使用的统编语文的主要特点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成单元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把握好人文主题的度,落实好语文要素的点,并探究和实现教材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教学方法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个单元的开篇之前,都设计有本单元的篇章页,篇章页上有对这个单元的内容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它一般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一、把握好人文主题的度
        单元教学时,我们要把握好人文主题的度和方向。我们老师要专心研读教材,对整个单元有了整体的认识后,老师备课时就有了方向,就能把准本单元的各个教学内容教的目标,教学的宽度、深度、广度,以及对本单元的各个内容之间在“语文要素”的取舍度、融合度、整合度。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读提示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所以本单元是在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人文主题下,编排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但又充满了浓郁的民风民俗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这些课文和阅读资料都体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民风民俗”。本单元教学时,语文老师重在指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的民风民俗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有更深的感受,同时结合自己的身边生活,了解更多的民俗,在其他方面不过过高的要求和过深的挖掘,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方面,老师适当推荐或让学生收集有关与本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人文主题的阅读资源,比如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花脸》、冰心的《腊八粥》,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主题方向,阅读后,不但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落实好语文要素的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要素:包括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学习习惯等。特别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设有了“导语”,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就明确了2个最主要掌握和必须落实的“语文要素”,我们老师只有明确了每个单元要掌握和落实的语文要素,才知道本单元重点教什么?重点训练学生哪方面的语文能力,避免因为对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把握不准而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想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重点”。本单元安排的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略读课文《藏戏》这三篇文章在写作上都是体现了语文要素“文章有详有略,且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细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十五”,其他略写,作用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腊八粥》一文中详细“等粥”,略写“喝粥”;《藏戏》一文中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和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单元中的安排每一篇课文都是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贯穿了方法的学习,课后的练习题也是围绕了语文要素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设计的,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也是进一步体现了方法的提炼和总结。在一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中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篇进行本单元的学习方法的实践与运用,“语文素养”更侧重在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单元教学中既要紧扣“人文主题”开展教学,又要落实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点。



        1.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从中学用方法
        统编教材是以语文要素落实为主线,按照单元体系进行细化编排的。落实语文要素需要以单元教学为主线,进行系统组合、递进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析整本教材,围绕各单元语文要素,把握好各单元教学实施策略,落实语文学习要素。单元教学中也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从中学、用方法,落实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阅读教学指向学习方法,老师要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实践、拓展等进行教学,着力点是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语用方面的积累和运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
        略读课文指向运用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学法迁移,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学习,提倡学生能根据略读课文中的“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就能准确理解单元要素和单元内各课文的相互联系,使得教学有了方向和侧重点。
        2.找准课文中的语文要素点,避免重复简单
        现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堂教学,有不少的语文老师对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正确,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点也是不清楚,或是漫无目的,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较差。统编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梯度发展,分成若干个“语文要素”设计在各册各个单元中,建议我们语文老师要对小学十二册教材中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和编排,有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册次、不同的单元,“语文要素”应该重点落实哪些,避免众多的语文要素在某些课文中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侧重点;同一“语文要素”,要注意不同年段的落实要求,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的年段中落实时,要注意掌握同一要素的提升点,不能一视同仁,或者简单落实,比如“把握文章的内容”这一语文要素,都会在每册提及到,也是一直贯穿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必备的、基本的语文能力。但是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把握文章的内容”这一能力提升到了“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从原来的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升到了了解一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梗概),所以老师们是要引起注意和紧紧把握的,让学生掌握这一能力点,对提升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这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的,很有帮助的。
        3.挖掘有价值的语文要素,关注更多表达方法
        部编语文教材中注重表达,教材中的选文都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编排。但是,每篇选文都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有该选文的独特、新颖的表达方法,我们老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藏戏》这一略读课文,除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文在描述上也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想写主要部分的”,找出文中哪些是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和主要特点,在文章的表达上也是有详有略的。这篇课文开篇前三段就提了三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表现手法独特,全篇在谋篇布局也体现了前后照应,总--分--总的结构,这一表达方法值得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
        总之,我们老师要围绕统编语文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成单元教学,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探究和实现教材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华.谈统编教材中“提取信息”语文要素的落实[J].小学教学参考,2018(19).
[2]张波兰.浅析部编教材中“语文要素”如何在课堂中落实 [J].课外语文,201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