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文化的视角谈财务管理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牛吉平
[导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之核心思想虽然各失偏颇,但并不因此而影响其精神之伟大、其意义之深远。孺子百家尤以儒家文化最为璀璨,其精髓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年少时,从事过财务管理(粮仓保管,时称“委吏”)工作,提出了“会计当而已矣”的经典论断。

河南工程学院  牛吉平 451191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之核心思想虽然各失偏颇,但并不因此而影响其精神之伟大、其意义之深远。孺子百家尤以儒家文化最为璀璨,其精髓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年少时,从事过财务管理(粮仓保管,时称“委吏”)工作,提出了“会计当而已矣”的经典论断。本文基于儒家文化与财务管理的契合,从“无适无莫”、“无谄无骄”、“立本”等视角探讨理性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遵循。
关键词:财务管理;适莫谄骄;立本
        “会计当而已矣”[《孟子.万章》]是孔子对财务工作的总结与论述,《四库全书》中对“会计当而已矣”的解释为:出入的账目清楚。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年少时由于生活贫困,从事过很多职业,吹拉弹唱、司仪主持样样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博学广文,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鲁昭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32年,二十岁的孔子被鲁国贵族季氏聘为“委吏”[《孟子.万章》],从事税赋收缴和粮仓管理工作。其间,他规范税赋制度,严格粮仓管理,精心账务处理,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当而已矣”的经典论断。
        “会计当而已矣”言简意赅。一方面,“会计当”仅仅三个字(其实核心就一个字,当),道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髓、诠释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神、凝炼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华。现行《会计基本准则》中关于客观性、真实性、明晰性、相关性、及时性、稳健性等会计原则的描述,其实质就是“会计当而已矣”;另一方面,“会计当”同样仅仅三个字,勾勒出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及最高要求。实务工作中,为了规范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质也是“会计当而已矣”。
        “会计当而已矣”博大精深。“会计当”的核心是“当”,包含了会计原则运用“得当”、会计信息披露“得当”、财务管理把控“得当”、财经纪律执行“得当”等基本内涵。一个“当”字,既涵盖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得当”,又涵盖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客体“得当”,同时涵盖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得当”。“会计当而已矣”内涵之博大可以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除了《四库全书》对“会计当而已矣”的解释之外,国内学者对“会计当”的解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限于对字面的释义,而未能触及精髓。鉴于“会计当而已矣”的精深内涵,财务管理工作要想达到“会计当”的要求,绝非轻而易举。没有“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的执业精神、没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论语.述而》]的执业情怀、没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执业奉献,一定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如何做到“会计当”呢?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思考和探索这一历史命题。儒家文化认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核心是“人”,财务制度的制定、解读、执行以及会计原则的运用、会计信息的披露等都有“人”的因素。“会计当”的前提是“人”要“得当”,只有“人”正确了,财务管理大概也就正确了。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来看,一个正确的“人”应当具备“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的基本素养,应当具有“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的仁爱胸怀。由此看来,“会计人”处理复杂财务关系进而实现“会计当”的有效选项不失为“无适、无莫、无谄、无骄、立本”即“四无一立”。
        一、无适无莫
        “无适无莫”是处理同级财务关系的基本遵循。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无适无莫,即一视同仁,对人对事无亲疏薄厚,禁忌有的亲近,有的冷漠。“适”与“莫”是财务管理工作者最容易走两个极端。太“适”,容易丧失会计原则,太“莫”,容易滥用会计原则。正确的选项应该在“适”与“莫”之间,做到“亲而不近,近而不适,远而不冷,冷而不莫”。“无适无莫”的本质属于“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的儒家思想,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亦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因此,践行“无适无莫”亦非易事,要求在克己、克制、克服人性弱点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来看就是“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也就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依”[《中庸》]。
        企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是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财务管理工作者则是焦点的承载者,这是由财务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经济上行、经济下行、资金支付、内部控制等宏观和微观经济事项,必然会涉及到不同利益诉求的财务关系者,必然会涉及到财务制度的执行和财经纪律的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现实工作中,财务事项繁多,而且事无定形,各有各的特殊性,各有各的诉求性。如何处理诸如此类的财务关系,成为了财务管理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又急需解决的矛盾。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乱中求序、杂中求章,财务事项尽管纷繁复杂,但是,凡事均有“定理”,这个“定理”就是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儒家文化认为“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我们只要遵循“定理”,同时按照“无适无莫”的原则,处理每一件财务事项,对待每一位财务关系者,不仅可以规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弊端[《论语.为政》],更可以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的效用。
        “无适无莫”并不是放弃会计原则。财经纪律是底线,会计原则是准绳,什么情况下都不能逾越和放弃。前文述及,财务事项纷繁复杂,各种诉求莫衷一是,财务管理工作者能够做的只能是不愆不忘,率直由章,也就是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财务工作的“规”和“章”就是也只能是会计原则与财经纪律。处理各类财务关系既要按照“无适无莫”的原则,“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又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凡事看其本质,区分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财经纪律的执行是刚性的,但刚性并不排除操作上的柔性。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无情执行,有情操作”是“无适无莫”原则的又一体现。但在处理各类财务关系时也应当注意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论语.学而》],因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论语.学而》]。


财务管理工作者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恰当的职业判断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切勿曲解“无适无莫”而一味地追求和谐,否则就成百姓口中的“老好人”,儒家文化对“老好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正如论语所讲,“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财务管理工作者秉承“无适无莫”不应以放弃会计原则为前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必将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无序且混乱。
        “无适无莫”并不是排除差异化管理。“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公冶长》]和“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是两种客观存在。前文述及,财经纪律的执行虽然首先强调“和为贵”[《论语.学而》],但“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论语.学而》],凡事总有轻重缓急、总有授权审批,此时的差异化管理不可或缺。财务的差异化管理,并非厚此薄彼,而是对“无适无莫”的另一种诠释。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式无外乎有三种,一是压缩需求,二是加大供给,三是差异化管理。前两种是解决矛盾的理论上最根本方法,但一个不可能,一个不现实,唯一可选的、可行的、科学的就是第三种方式--差异化管理。差异化管理的最大载体就是财务预算,财务预算的编制、管理、执行、调整、评价等环节,均有“人”的意志的存在,当然就不可能不遵循“无适无莫”的原则。
        “无适无莫”并不是漠视工作环境。论语讲“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由此可见良好工作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可以锤炼人。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靠良好的工作方法来获取。鉴于财务工作的繁杂性,财务管理工作者将会面临和处理较多的财务关系,坚持“无适无莫”的工作原则,实质是维护了财务关系者各方的权益,展现了财务管理工作者本身的素养。“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也就是说正直之人方可得生存之道,“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坚持“无适无莫”的工作原,我们必将会得到各类财务关系者的理解,进而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因为“大德者必受命”[《中庸》]。
    二、无谄无骄
    “无谄无骄”是处理上下级财务关系的基本遵循。复杂的财务关系,不仅涉及到同级,更多地涉及到上下级。前文述及用“无适无莫”的原则处理同级财务关系,那么,“无谄无骄”便成了处理上下级财务关系的桌面选项。
        论语中对“谄”的解释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不是自家的鬼(先人)而祭拜它,就属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孝经》中对“骄”解释为“无礼为骄”,包括飞扬跋扈、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无所畏惧等含义。之所以把“无谄无骄”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处理上下级财务关系的基本遵循,是因为财务管理工作者并非生活在真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主张生活上权利无可厚非,关键是对“度”的把握和把控。与上下级处好关系,可以优化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增加工作包容、可以解决工作难题。儒家文化也认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中庸》],但同时又强调“获乎上有道”[《中庸》]。这个“道”就是“无谄无骄”,也就是对“度”把握。“无谄无骄”并不是我行我素,也不是不要一点个性,毕竟“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适度的“骄”也是必须的,但同样关键是对“度”的把握。财务管理工作者在处理上下级财务关系时,凡事要做到“办”而不“谄”、“拒”而不“骄”,即“对上无谄,对下无骄”。
        儒家文化认为“人”天生有五大缺陷,“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大学》],财务管理工作者也不例外,也容易受到情绪的驱使。鉴于人性的缺点,“谄”和“骄”便成为财务管理工作者容易出现的另外两个极端,也成为逾越财经纪律和滥用会计原则的潜在风险。“谄”的体现在于“媚”,“谄”多必“媚”,或“媚”于“奥”、或“媚”于“灶”,其结果必然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骄”折射一个人的本性,掌握好了是“威严”,掌握不好就是“跋扈”。财务管理的真谛永远是朴素的,要做到“和而不谄,庄而不骄”,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缺失自己的价值判断。会计之道、财务之道,皆是如此。
        三、立本
        财务管理工作者除了需要对“适、莫、谄、骄”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控、合理运用之外,还有一个核心要义,那就是“本”。“本”即本领、本钱、本能、本性、本质等。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句话用在财务财务管理工作者身上,就是要夯实自己的“本”,工作中才能驾驭全局。那么,什么是财务管理工作者的“本”呢?作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五个“本”,即政策的研判与把控之本、制度的解析与执行之本、法律的研读与洞察之本、导向的跟进与落实之本、前沿的探索与学习之本,但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来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因此,财务管理工作者其核心之本仍在于修身,仍在于“人”的正确。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问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恭敬严肃的态度。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接着又问“如斯而已乎”[《论语.宪问》],就这么简单吗?孔子又补充了一句“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在修练好自己的前提下,再设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意,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论语.宪问》],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不是如何安百姓,不是如何去当官,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之经典,其起点是“修身”,依次逻辑渐进。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也在于此。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修身”的第一要义就是“克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私欲、控制自己的脾气。在“克己”的前提下,“素其位而行,不顾乎其外”[《中庸》],既“从心所欲”[《论语.为政》],又“不逾矩”[《论语.为政》]。
        总而言之,处理各类财务关系,既要坚持“无适、无莫、无谄、无骄”的工作遵循,同时还要坚持“修身立本”的自我遵循,只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大学》],如此便接近“会计当而已矣”了。
作者简介:牛吉平,1965年1月29日出生,陕西浦城人,1987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河南工程学院会计学教授、党委办公室主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