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让爱洒满历史课堂——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杨超
[导读]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推动,古来就有很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从历史资料中汲取感恩情怀以正人生观。

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   杨超

摘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推动,古来就有很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从历史资料中汲取感恩情怀以正人生观。历史课作为散播人文精神的重要栽体,在感恩教育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寓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教会学生从爱父母起,树立爱人民'爱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感恩教育;历史课堂
        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感恩、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笔者以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笔者做了些尝试和探索。
        一、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以孝道为首的道德观,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讲文明,讲感恩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是崇高的礼物,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它燃烧出灿烂的光芒,用生命的光辉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这不仅仅是美德,也是责任。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可谓是亲手煮汤给母亲。西汉社会安定,以德治礼,以农抑商,文景之治盛行。“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父母无私、大爱的一面,老师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孟子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始终不忘感恩母亲,奋发向上,终于可以光宗耀祖,大孝显亲。年少时,我们该如何帮助父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心灵感动,升华感恩教育的宗旨。
        二、感老师的教诲之恩——尊师重教
        教育是国家的命脉,科教兴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国家间的竞争,与其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所以师承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各国的国策。因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比如宋明理用课余时间讲“程门立雪”的故事,比如子贡用六年的时间讲孔子思想墓葬的故事,这些都是对学生感恩的教育。毛泽东曾经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这样说过:“您是二十年前的我,您是现在的我,您一定是将来的我,”今天,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材料,可以使学生尊师重教。



        三、感祖国的培育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中,永远不能变的教育根本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就是为了让今天的学生能够以史鉴今,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而形成正确的,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教师应利用历史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周恩来《中华之崛起》的名言,顾炎武《天下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中国建立初期,大批科学家打破层层阻碍,回到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史实中来,以培养学生自幼立志,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同祖国的最高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让学生明白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分裂行为,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感自然的造物之恩——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雄伟的山河哺育着人类,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大自然心存感激吗?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之中,无论历史怎么发展,都要对大自然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例如通过三次工业革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历史上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引导学生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环境,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家园。同样,在全球化形式下,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关爱大自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更是个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人,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感恩并非总是轰轰烈烈,而是“润物无声”。的确,社会的不和谐之音让我们深信不疑。例如秦始皇专政,赋税徭役沉重,严刑峻法,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天下大乱,秦短命而亡。1920年至19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和谐社会观的教育,使他们自觉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结束语: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实现学生心灵的碰撞、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洗礼。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以历史上的道德模范、以生活中各类感恩典型为榜样,去认识、去感知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祖国培育之恩、自然造物之恩、社会容纳之恩,在行动上去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历史课堂因感恩教育而处处洒满爱。我想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目的吧。
参考文献:
[1]陈相臣.谈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做好渗透感恩教育[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2011(2):18-18.
[2]张迎迎.感恩教育,让爱洒满历史课堂——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00(004):11+180.
[3]张弘.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知音励志,2017(5).
[4]黄拥军.浅谈感恩教育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J].教育科学,2015,000(021):00047-000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