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钱乐瑶 张文鹏 201620
摘要:“G60上海松江科技创新走廊”是在G60松江段的辐射延伸之下,沿沪杭线发展产业带建设而成的。在创新合作实践中,松江摸索出一条新路,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它在实体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不仅加快自身本区域内产业升级转型,还联结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引擎动力。当前,为加快深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必须普及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拓宽了文化功能,而且在推动高等教育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今,与G60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要求相比,上海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效果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通过高校培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国际化人才,是促进G60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必要条件。今后应维持产学研用结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G60科创走廊;人才培养
一、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软环境是政府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政策,即推出与创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用来创造创业的氛围。另一方面,硬性环境则是在财政支持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任凯(2016)等认为除了大学生自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企业方、政府方也有责任优化创新就业的总体环境。通过调查发现,政府政策支持对大学生资源整合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有着显著影响。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进而促进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陈成文(2009)等认为,“让大学生感受并实际接触政府方出台的、与创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减少商务支持政策和进入壁垒政策,企业方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能够大幅度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实际创业能力,继而发展与创业有关的产业链。王惠(2014)通过实证调查国家层面的政策对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的影响,“国家层面的支持系统包括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牵头引导开展各类创业合作交流活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来吸引创业者的兴趣等等。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有助于回笼和巩固创业者的初心和信心,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加大了对技术开发、团队构建、适应市场的扶持力度,使整个创业市场保持稳定、趋于蒸蒸日上的势头。”这些文献表明,税收规定、政府创业计划政策、经费投入等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G60科创走廊建设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遇
(一)以“6+X”产业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协同
G60上海松江科技创新走廊突出关注的“6+X”产业大体上以高科技创新产业为主,谋求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和其他创新主体在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联合力量。产学研协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应从两个方面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一是通过引进企业研发中心,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在G60区域内通过一批百亿项目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如科大智能机器、海尔智谷、清华启迪、豪威半导体等,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科技中心,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他们具有研发投资比例高,科技人员众多、科研成果输出率高的共同特点,是驱动松江科技发展动态和转换的重要力量,加快转变从“松江制造”到“松江创造”的脚步,以及松江经济由旧到新的动能转变。
(二)出台人才新政,招揽聚集高素质人才
自启动G60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一年多以来,松江区委、区政府以“一个目标、三个举措”为战略目标,做出诸多努力从各个领域招揽聚集杰出人才,并规划了详细措施引导高素质人才流向“双创”,在“双创”营造百鸟争鸣的盛景。2017年,松江发布了《关于加快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办法》,也提供了十个实施细则,即“1 + 10”人才新政策,吸引并呼吁高素质人才来到松江、更能长久地为松江经济发展出力献策,致力于把松江打造成为一个招揽贤者的人才宝地,以便在G60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G60科技创新走廊第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遴选制定,包括享受人才工作补贴、创业补贴、创业创新政策支持、优等选拔推广等培养措施。另外,区委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走近人才、走进人才,为更好的了解并满足人才的需求,组织与与会来自不同梯队的人才代表就个梯队的住房问题、薪资待遇、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讨论,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细的服务。与此同时,在全区营造敬才、爱才、惜才的氛围,如要求相关企业、社区拿出尊重人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人才自己切身感受到松江区对于招揽高素质人才的诚意和决心,发自自愿的留在松江持续供能。
三、建设G60科创走廊,优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第一步到2020年初步构建完成能够立足于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第二步到2035年,作为全球优秀城市、令人向往的人文、创新、生态之城、成为能够影响全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将基本建成;到2050年,令人向往的人文、创新、生态之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卓越城市。为建设G60科创走廊,优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以色列、美国、英国等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以及上海高校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摸索,进一步优化上海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模式。
(一)塑造具有国际化、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城市特征是包容、开放、包容。正是这种城市特征要求塑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必须突出国际化、复合型的特点和目标。上海高校应对标国际化、复合型的特点,把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首要的办学理念。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还要依靠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实践平台,在课程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形成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二)优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国外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过程的典型经验。这种模式是通过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为满足自身利益和市场的需求,开展的基于创新的交流协作,利用优势资源开展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操作。判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模式是否系统形成的标志之一,就是产、学、研、用可不可以形成合理且高效的机制,这也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业生态元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形成以文化评价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
高校与社会经济融汇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国家和城市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二是高校对于核心价值观做出的制度安排,在遵循同一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下衍生并推广结合各自本校历史、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对辐射社区、所在城市有着必不可少的影响,还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早日走出国门,在全球站稳脚跟贡献力量。针对这三个方面,以建设G60科技创新走廊为背景,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指标内容。对上海高校而言,首先要体现出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程度,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理解和实现,以及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创新创业模式的传承程度以及符合现当代文化的的发展程度。另外,除了借鉴国外大学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和冒险的精神以外,也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以制度设计为指导,以价值塑造为引导,以培养学生一种开放谦逊的面向世界的胸怀,以及为全人类的发展而努力的国际视野。第三,我们应该把创新创业文化的影响力作为考察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关注高校与社区、企业之间联动的情况与成果,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反哺影响,高校创新和创业文化对国际尖端人才的影响和吸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梁枫,郑文栋.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科技创新调研组.借鉴以色列经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发展,2016(12).
[3]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04.
[4]余泳泽.中国区域创新活动的“协同效应”与“挤占效应”——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37-52
[5]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1(2):913-93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钱乐瑶,女,汉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第二作者:张文鹏,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本项目受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2011047006